跳到主要內容

筆陣﹕梁振英的「以鬥爭為綱」孆憛R蔡子強長青網文章

2015年04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4月02日 06:35
2015年04月02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繼在《施政報告》中批《學苑》搞港獨,挑起學生反撲之後,過去兩個星期,梁振英繼續四處挑起矛盾,點起火頭,先在禮賓府與建制派的閉門會面中,把毛孟靜、陳家洛、陳健民等逐一點名批評,呼籲建制派要以輿論壓力向他們施壓,之後又在公開場合,呼籲公眾在下次選擇中,要以手中選票把泛民逐出議會,「vote them out」。之前,還發生過梁振英不准問責官員出席民主黨黨慶事件。


很難想像,一位政府首腦會如此好鬥、口舌招尤、四面樹敵,不顧政治領袖風範,像在街市「撩交打」。有官場朋友便向我慨嘆,套用一句美國政治術語,梁振英真的十分「un-presidential」。


在政改方案提交上立法會在即,政府還差幾票的關鍵時候,不去拉攏各泛民議員合作,不去與人為善,反而反其道而行,四處點起火頭,這實在匪夷所思。究竟他還想政改方案通過否?


大家生活在香港,日常接觸到的人,有哪些支持港獨,有哪些勾結外國勢力,大家都心知肚明,為何要將一些原本只屬「茶杯裏的小風波」,而大張旗鼓,不成比例的誇大呢?

梁振英當然不是一介莽夫,他這樣做當然不是出於一時意氣。


愈對立愈「企硬」的中共思維

梁振英太過了解共產黨,知道他們對政治一向最神經過敏。所以,如果香港社會矛盾加劇,衝突升級,北京只會更加神經緊張,更加「企硬」,不容別人視自己為軟弱可欺。舉個例,2003年50萬人上街,民意沸騰,對方來勢洶洶時,北京沒有撤換董建華,反而到了2005年社會氣氛較為緩和時,才出其不意的出手,讓董建華腳痛下台。


如果把當前的社會分歧,再加鹽添醬,說成是港獨、外國勢力介入等尖銳矛盾,北京的神經只會更加繃緊,更沒有絲毫妥協的餘地,視之為你死我活的鬥爭,更加不容對手得逞,只能在背後義無反顧的繼續力挺梁振英,而整個建制陣營也如此這般被縛上戰車。這就是「以鬥爭為綱」的一套政治策略。


而偏偏又有個別年少氣盛者,沉不住氣,自動對號入座,自投羅網,例如在《城市論壇》中直言支持港獨,對梁振英來說那就更加正中下懷,更可以向北京振振有辭的說港獨勢力猖獗,需要中央支持他「企硬」面對敵人。雖然,我們都知道,這些所謂猖獗的港獨勢力,最多也只是一小撮信口雌黃的人,根本不成氣候。


四面樹敵反而變成八面威風

因此,本來四面樹敵是梁振英的最大問題,但如今卻弔詭地,反而成了他的最大功績,反被詮釋為在港獨、反中亂港、外部敵對勢力等強敵環伺下,梁為中央披甲上陣,惡戰連場,八面威風。


一個本來讓社會撕裂的人,就是如此這般,反而成了幫中央頂住各種敵人的忠臣,亦因此成功騎劫了中央的支持和硬挺。


每次梁振英挑釁,泛民、學生、社運團體都照例會反彈,嚴辭反駁,甚至把行動升級,但梁根本不會介意這些反應,這完全在他掌握之中,甚至正中下懷。


不曉治港,但卻通曉政治鬥爭

在台灣,李登輝曾批評民進黨:「曉得選舉,但卻不曉得治國」;在香港,梁振英何嘗不是「不曉治港,但卻通曉政治鬥爭」。


梁振英上任3年,樓價繼續升,買不起樓的,繼續買不起樓,什麼「港人港地」之類承諾,早已煙消雲散,民望低殘,政績欠奉,甚至歷史性的激發出數以十萬人堵路抗議,但他卻仍然可以安坐特首之位,中央至今仍然沒有動他分毫,梁振英的政治鬥爭手腕,不可謂不讓人眼界大開。


泛民、學生,以及社運人士,相信也要換個腦袋,來與這個對手周旋了,否則,只會正中他下懷。


例如,在佔領運動期間,多方曾屢次呼籲學生該早日撤離,並分析可進可退,才能為梁振英帶來最大威脅,否則拖至荼蘼,遭清場收尾,只會讓他向中央邀功,助長政權裏鷹派的聲音。結果,運動真的拖至清場,而張德江在兩會期間,更稱讚特區政府和警隊處理佔領運動的手法,堪稱全世界處理同類問題中的「典範」。一個本來意圖打擊梁振英的運動,最後竟反過來為他在中央眼中增添了分數,鞏固了他的權位,這是運動組織者不能不反思的。


毛澤東當年的政治鬥爭伎倆

最後,我想提提大家毛澤東的往事。這位中共史上最懂得搞政治鬥爭的梟雄,大躍進之後失勢,為了東山再起,重奪政權,藉着中蘇分裂的局勢,把黨內本來與劉少奇和鄧小平純屬政策上的分歧,說成是修正主義、資本主義復辟、你死我活的階級矛盾和鬥爭、劉少奇是「中共黨內的赫魯曉夫(蘇共總書記)」,總之是有幾誇張就說得有幾誇張。


在說成是這樣關乎共產主義存亡、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之後,每個人別無選擇,都只能被迫歸邊,哪還有人敢為劉、鄧等仗義執言,說半句公道話,只能無奈的加入批鬥他們的行列,毛澤東的狡計也從而得逞。


當年是「蘇聯修正主義潛伏」,今天是「外國勢力顛覆」;昔日是「資本主義復辟」,今天則是「港獨勢力猖獗」。搞鬥爭「鬥垮鬥臭」的幌子和花樣,原來都只是新瓶舊酒而已。


都說文化大革命是中國的「左禍」,但我們真的有從歷史汲取到教訓嗎?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