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名留近代時裝史、有安特惠普6君子之稱的Dries Van Noten,擅以細碎印花及層次感帶出懷舊及民俗風格。惜他作風低調,在風高浪急的時裝界,鮮有獲大幅報道。
然而在上年9月發布的2015春夏女裝時裝展,因為一張由阿根廷藝術家Alexandra Kehayoglou製作、草坡般的巨型地氈而再次吸引到鎂光燈,成為WWD等時裝媒體的頭版,頃刻成了時裝×藝術的佳話。大家都認識DVN,記得這張草坡地氈,但誰是Alexandra Kehayoglou呢?
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近郊默默製作地氈的Alexandra Kehayoglou,出生自地氈製作世家,祖母早在1920年代由希臘移居阿根廷時帶入手藝,成立El Espartano,至今已是阿根廷數一數二的地氈公司。太子女加入公司設計生產是一件多麼順理成章的事,Kehayoglou卻指一開始極度抗拒,就算現今製作地氈,仍以自己的藝術美學為中心,絕少參與家族生意的營運決策,「我自小對畫畫攝影感興趣,在國家藝術大學讀書時都以此為中心,畢業後當然沉醉其中。然而接掌家族事務乃傳統,兄妹都在公司工作,我當然也不能倖免,加入傳訊部門,但我根本志不在此,工作兩個月後毅然回到藝術領域」。
熱愛大自然 離不開地氈
她一直在近郊生活,習慣被叢林包圍,笑指每每踏進城市都覺得自己像個遊客,所以創作靈感多圍繞自然環境。突然有天她發覺畫畫攝影等平面藝術已不足以表達內心對自然的熱中,同時間體內地氈世家的基因又在呼喚着她,令她重新接觸地氈,以人手把一束束的羊毛線簇在一起,形成有高低起伏、如真實草坡般的地毯,令地氈不再單純是一張鋪地用的軟墊,而是可以坐上或躺臥,親切感受她的作品跟自然的聯繫,她視之為art to be used。
兩周趕製巨型「草坡」
Kehayoglou曾辦過展覽,亦有在個人網頁、Twitter、Instagram等展示自己的作品,多得網上平台,造就她跟Dries Van Noten偶遇。DVN今季以John Everett Millais的畫作Ophelia及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為設計靈感,為表達當中的唯美,他從網上看到Alexandra Kehayoglou的地氈作品,便經製作公司Villa Eugénie跟Kehayoglou聯絡,製作一張長48米闊3米的地氈在行騷時使用。「接到他的要求,我第一時間感到很錯愕,你確定需要一張如此大的地氈?定過神來便開始跟Dries的團隊商討要求等細節。為了趕騷期,加上要預時間從阿根廷飛到巴黎set up,我們只得14天時間製作這張地氈,其實製作如此大型的作品一般最少需時兩個月,所以這14天只得無間斷趕工。」
躺下感受「art to be used」
首次跟時裝界合作,Kehayoglou指雖然辛苦,但絕對值得,因為DVN團隊很尊重她的創作,看到成品出台一刻,那種感動非筆墨所能形容。完騷後DVN更把這張地氈作世界巡迴展覽,香港為首站,上星期四起一連4天在PMQ展出。別以為Kehayoglou對香港有情意結而選之為首站,原來是DVN的決定,因為香港乃DVN繼巴黎開設專門店後,開拓亞洲市場的第一站。跟很多藝術活動一樣,展覽期間facebook及Instagram都出現大量分享,然而躺在地氈拍照再上載show off後,有幾多人知道DVN所要表達的唯美意境,還有Kehayoglou跟自然環境的聯繫?展覽開幕前的開幕酒會加上展期時人人躺在地氈上拍張照片,宣傳效果收到了,卻不禁令人唏噓這張art to be used的地氈將會變成怎樣的光景。
時裝跟藝術聯乘大家早已司空見慣,離不開某個品牌請了哪個知名藝術家造了一些東西,再為這個「藝術品」賦予貼近時事或是看似高深莫測的意義,然後大家就像觀賞國王的新衣一樣,生怕被人當成門外漢,不知就裏都紛紛說讚。久而久之,凡是跟藝術有關的都被戴上一道光環,神化了滿身的銅臭,淪為缺乏深度的流行文化。時裝本是年代變遷的見證,是可穿戴上身的藝術,時裝跟藝術的聯繫本該純粹;然而現今眾品牌只刻意褒揚藝術,是否我們這個時代,除了借藝術搞噱頭,再無什麼值得存留於時裝史?
文﹕Nicole Tse
圖﹕劉焌陶、品牌提供
統籌﹕John Wan
編輯﹕王芷倫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然而在上年9月發布的2015春夏女裝時裝展,因為一張由阿根廷藝術家Alexandra Kehayoglou製作、草坡般的巨型地氈而再次吸引到鎂光燈,成為WWD等時裝媒體的頭版,頃刻成了時裝×藝術的佳話。大家都認識DVN,記得這張草坡地氈,但誰是Alexandra Kehayoglou呢?
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近郊默默製作地氈的Alexandra Kehayoglou,出生自地氈製作世家,祖母早在1920年代由希臘移居阿根廷時帶入手藝,成立El Espartano,至今已是阿根廷數一數二的地氈公司。太子女加入公司設計生產是一件多麼順理成章的事,Kehayoglou卻指一開始極度抗拒,就算現今製作地氈,仍以自己的藝術美學為中心,絕少參與家族生意的營運決策,「我自小對畫畫攝影感興趣,在國家藝術大學讀書時都以此為中心,畢業後當然沉醉其中。然而接掌家族事務乃傳統,兄妹都在公司工作,我當然也不能倖免,加入傳訊部門,但我根本志不在此,工作兩個月後毅然回到藝術領域」。
熱愛大自然 離不開地氈
她一直在近郊生活,習慣被叢林包圍,笑指每每踏進城市都覺得自己像個遊客,所以創作靈感多圍繞自然環境。突然有天她發覺畫畫攝影等平面藝術已不足以表達內心對自然的熱中,同時間體內地氈世家的基因又在呼喚着她,令她重新接觸地氈,以人手把一束束的羊毛線簇在一起,形成有高低起伏、如真實草坡般的地毯,令地氈不再單純是一張鋪地用的軟墊,而是可以坐上或躺臥,親切感受她的作品跟自然的聯繫,她視之為art to be used。
兩周趕製巨型「草坡」
Kehayoglou曾辦過展覽,亦有在個人網頁、Twitter、Instagram等展示自己的作品,多得網上平台,造就她跟Dries Van Noten偶遇。DVN今季以John Everett Millais的畫作Ophelia及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為設計靈感,為表達當中的唯美,他從網上看到Alexandra Kehayoglou的地氈作品,便經製作公司Villa Eugénie跟Kehayoglou聯絡,製作一張長48米闊3米的地氈在行騷時使用。「接到他的要求,我第一時間感到很錯愕,你確定需要一張如此大的地氈?定過神來便開始跟Dries的團隊商討要求等細節。為了趕騷期,加上要預時間從阿根廷飛到巴黎set up,我們只得14天時間製作這張地氈,其實製作如此大型的作品一般最少需時兩個月,所以這14天只得無間斷趕工。」
躺下感受「art to be used」
首次跟時裝界合作,Kehayoglou指雖然辛苦,但絕對值得,因為DVN團隊很尊重她的創作,看到成品出台一刻,那種感動非筆墨所能形容。完騷後DVN更把這張地氈作世界巡迴展覽,香港為首站,上星期四起一連4天在PMQ展出。別以為Kehayoglou對香港有情意結而選之為首站,原來是DVN的決定,因為香港乃DVN繼巴黎開設專門店後,開拓亞洲市場的第一站。跟很多藝術活動一樣,展覽期間facebook及Instagram都出現大量分享,然而躺在地氈拍照再上載show off後,有幾多人知道DVN所要表達的唯美意境,還有Kehayoglou跟自然環境的聯繫?展覽開幕前的開幕酒會加上展期時人人躺在地氈上拍張照片,宣傳效果收到了,卻不禁令人唏噓這張art to be used的地氈將會變成怎樣的光景。
時裝跟藝術聯乘大家早已司空見慣,離不開某個品牌請了哪個知名藝術家造了一些東西,再為這個「藝術品」賦予貼近時事或是看似高深莫測的意義,然後大家就像觀賞國王的新衣一樣,生怕被人當成門外漢,不知就裏都紛紛說讚。久而久之,凡是跟藝術有關的都被戴上一道光環,神化了滿身的銅臭,淪為缺乏深度的流行文化。時裝本是年代變遷的見證,是可穿戴上身的藝術,時裝跟藝術的聯繫本該純粹;然而現今眾品牌只刻意褒揚藝術,是否我們這個時代,除了借藝術搞噱頭,再無什麼值得存留於時裝史?
文﹕Nicole Tse
圖﹕劉焌陶、品牌提供
統籌﹕John Wan
編輯﹕王芷倫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