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孩子理財 先學「等待」長青網文章

2015年04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4月02日 06:35
2015年04月02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我們周不時聽到有大學生因借貸或消費過度而要破產或債務重組,或多或少因自幼缺乏健康理財知識之故。法興證券環球股票產品部董事李錦表示,正確理財概念應由家庭教育開始,再加上學校配合才可事半功倍。家長應教曉子女「肯等」,小孩提出要求不應立即答應。而家長可以善用利市錢,作為教導小孩理財入門知識。


八達通自動增值 錯覺錢自然來

信用卡早已可為八達通自動增值,雖然免除每次增值的麻煩,卻間接令小朋友養成以為「錢是自然有」的錯誤觀念,同時,他們覺得每次消費只是小數目,未會認真考慮是否應該買,他日容易養成有問題的消費習慣。除了八達通卡外,信用卡也是非常普及的電子貨幣,小朋友的理財意識更加模糊。


大學生慣了碌卡 先使未來錢

在大學時期,不少銀行也在大學積極推廣信用卡消費,但確實衍生不少年輕人理財的問題,特別是「先使未來錢」的惡習;不少人在購物消費時,只要確定消費金額在指定信用額度內,便不需理會有否足夠現金在手,結果信用卡或會誘使消費者增加消費額,甚至欠下債務。我們有時會常聽聞大學生要債務重組或需要破產,但一經破產,個人信貸記錄就會被「劃花」,對工作或日後需要貸款也造成影響。


李錦從事金融行業20多年,看盡市場的波動。過去曾與不少投資者分享投資心得,但他發現一個問題,是投資者對投資回報要求多不合理,投資者多希望回報短時間就可「翻一番」,他認為正確理財觀念是應該分清「投機」和「投資」的分別,特別對年輕一代。他指出家長要教育子女「學會等待」,長大後便不會每次寄望「即食」投資文化。他坦言,成年人的投資習慣變為「炒賣」習慣便很難改,所以當小朋友的投資習慣仍像一張白紙時,家長或老師要有系統地去教導資產分散,及投資或投機的分別。


投資者往往對回報期望太高

他表示兩個兒子會用三分之一的錢去買黃金,買入時,「我對兒子說,不知會持有多長時間,要視乎當時經濟環境,並教導他們買黃金是長線投資」。當時2009年中,李錦與兒子們講黃金,當時買的原因是美元前景不明朗,加上有通脹的機會,李錦建議買入,該投資項目持至2012年才沽出。當次投資回報接近70%,「時間就是金錢,我們亦需要時間去累積自己的財富」。


時間就是金錢 財富累積非朝夕

李錦笑言:「父母常掛口邊說話,例如:慳啲 、應使則使。」其實兒子們是知道這些硬道理,但未必能切實實行。李錦表示,特別中產家庭小朋友,他們多會認為金錢得來容易,故早年便致力推動「提升兒童理財的情商」。好像為灌輸小朋友分散投資的重要性,他認為可以從「利市錢」開始。不少小朋友都會將所有利市錢買心頭好,他認為應該教導小朋友適當地分配在不同用途上。


儲蓄是很重要,當孩子長大時,也開始關注自己利市錢如何處理,有些家長會為子女開立存款戶口,以培養其儲蓄習慣。多家銀行均有專為兒童而設的儲蓄帳戶,存款卡多配以可愛卡通人物,部分卡還可印上小朋友名字及相片。另指定銀行信用卡更與兒童戶口連接,父母的信用卡消費積分可兌換成現金,直接存入子女戶口中。


李錦認為家長要讓孩子學識等待,若孩子要求買玩具、電玩、衣服及換新手提電話等,作為父母不要即刻滿足,有很多時候孩子提出是「欲望」,而不是真正的需要。他指出要讓孩子等待,在等待期間可以冷靜地思考一下,是否真正喜歡及需要?即使父母有經濟上及能力上有能力滿足子女所需,但子女長大後,他們會否有能力滿足自己每一個物質需要?早些教導孩子資源有限,需要取捨及適當分配也是十分重要。


另外,李錦表示在自己有能力時,希望多為推動兒童理財工作而努力,他在2007年1月與一好友成立了「社聯-頌慈基金」,他透露不久將來會更投入社福工作,李錦視推動兒童理財為其第二工作人生。他表示,希望修讀一些兒童心理學,未來在講座或教學時,可以更有系統地與技巧向其他家長分享兒童理財心得。


明報記者

[龍彩霞 理財專題]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