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隨着與美國向來有「特殊關係」的英國於3月12日決定申請加入中國大陸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簡稱「亞投行」),歐洲的法國、德國、意大利、瑞士與盧森堡也紛紛表態參加,使得參加國家總數迅速增至33國,另外澳洲、韓國也考慮加入,連日本的立場也開始動搖,讓一向對亞投行持反對立場的美國尷尬不已。未來,美國有無可能重振雄風,或至少與大陸分庭抗禮?
長久金融壟斷地位受挑戰
自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10月2日倡議成立「亞投行」以來,竟有這麼多國家對其主導的「亞投行」趨之若鶩,當然具有國際政治、戰略與經濟的重大意涵。首先,雖然尚不能據以認定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霸權。但是,可以確定的是,美國主導世界金融體系達60年之久的霸權領導地位,已經受到中國這個新興強權的強而有力的挑戰。
其次,儘管美國經濟已經穩健復蘇,國力在全球也首屈一指;但卻仍勸阻不了美國的盟友加入「亞投行」,顯示美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確已式微。但這並非全然是美國國力的下滑,而是美國策略的錯誤。戰後由美國一手創立的「布列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 到了1971年,由於美國長期的貿易逆差,導致黃金大量外流,美國的黄金儲備再也支撐不住日益氾濫的美元;因此,尼克森總統被迫決定於1971年8月15日宣告「布列頓森林體系」正式解體。問題是,雖然「布列頓森林體系」已經解體,但作為該金融體系餘緒的「世界銀行」(World Bank)、「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營運狀况卻一直不佳。及至21世紀初,「國際貨幣基金」甚至要求各國挹注資金,才能繼續運作。
美國與日本長期把持「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以及1966年在亞洲成立的「亞洲開發銀行」(ADB)等國際金融機構的主導權,壟斷對其他國家援助、貸款、融資等業務。在1997至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美國更是獨攬大權,強制韓國、印尼等國家必須先行提出經濟體制改革計劃,才同意貸款,招致不少國家不滿。對英、法、德、意等歐洲大國來說,「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早無誘因可言,如同雞肋,食之無味。然而,「亞投行」的出現對這些國家來說,卻提供新的商機與投資機會。
第三,2008年度全球金融海嘯後,美國連續3期的寬鬆貨幣(QE)政策,大量印製美元,讓許多強勢貨幣的英國與歐洲國家既羨慕又妒嫉,但卻敢怒而不敢言。「亞投行」的成立,終於讓全世界多了一個實力夠強的國家來與美國分享國際金融體系的主導權。易言之,美國獨自主導全球貨幣體系的局面從今以後必須正面迎接來自中國的挑戰。
未改革應對經濟體系劇變
第四,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美國一方面不支持亞洲國家成立亞洲版的「國際貨幣基金」,一方面又拒絕對陷入亞洲金融風暴的國家伸出援手,引發許多亞洲國家反彈。「亞投行」2014年10月24日成立伊始,連同發起的中國,共有柬埔寨、越南、新加坡、印度、哈薩克、科威特等21個東南亞、南亞、中亞與中東國家共襄盛舉。後來參加的國家則包括印尼、馬爾代夫、新西蘭、沙特阿拉伯、塔吉克、約旦以及前述西歐六國。
顯然,「一帶一路」周邊或沿線的國家都清楚加入「亞投行」,不僅申請貸款較為方便,而且也不用再看美國的眼色。另一方面,西歐與先進開發國家都知道加入「亞投行」,不啻掌握參與「一帶一路」周邊與沿線的國家基礎建設與開發的門票。
第五,在全球經濟體系出現劇變,特別是中國經濟以及印度、印尼等新興經濟體的快速發展之後,美國不知大事改革「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和「亞洲開發銀行」,仍然抱殘守缺,以20世紀的方式治理前述全球或區域金融建制,既不開放決策結構,也不調整援助、貸款、融資機制,終於在「亞投行」冒出之後,嘗到苦果。
與其阻止不如加入與京合作
未來,美國有必要透過「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亞洲開發銀行」 等組織結構的改造,包括認股權與發言權必須和成員國(特別是新興發展國家)的經濟實力相符、美日兩國不再壟斷,以及調整貸款規定等改革,以重振美國在世界金融體系的霸權領導地位。
此外,美國有一句諺語:「打不破它,就加入它」(If you ain't broke it, join it),就很適用於美國當前的處境。既然打不倒「亞投行」,也無法勸阻盟國參加,倒不如自己也加入「亞投行」與中國大陸合作,甚至從「亞投行」開始,與北京發展 Cooperation 2(C2)與Group of 2(G2)的關係。
作者簡介﹕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
長久金融壟斷地位受挑戰
自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10月2日倡議成立「亞投行」以來,竟有這麼多國家對其主導的「亞投行」趨之若鶩,當然具有國際政治、戰略與經濟的重大意涵。首先,雖然尚不能據以認定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霸權。但是,可以確定的是,美國主導世界金融體系達60年之久的霸權領導地位,已經受到中國這個新興強權的強而有力的挑戰。
其次,儘管美國經濟已經穩健復蘇,國力在全球也首屈一指;但卻仍勸阻不了美國的盟友加入「亞投行」,顯示美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確已式微。但這並非全然是美國國力的下滑,而是美國策略的錯誤。戰後由美國一手創立的「布列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 到了1971年,由於美國長期的貿易逆差,導致黃金大量外流,美國的黄金儲備再也支撐不住日益氾濫的美元;因此,尼克森總統被迫決定於1971年8月15日宣告「布列頓森林體系」正式解體。問題是,雖然「布列頓森林體系」已經解體,但作為該金融體系餘緒的「世界銀行」(World Bank)、「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營運狀况卻一直不佳。及至21世紀初,「國際貨幣基金」甚至要求各國挹注資金,才能繼續運作。
美國與日本長期把持「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以及1966年在亞洲成立的「亞洲開發銀行」(ADB)等國際金融機構的主導權,壟斷對其他國家援助、貸款、融資等業務。在1997至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美國更是獨攬大權,強制韓國、印尼等國家必須先行提出經濟體制改革計劃,才同意貸款,招致不少國家不滿。對英、法、德、意等歐洲大國來說,「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早無誘因可言,如同雞肋,食之無味。然而,「亞投行」的出現對這些國家來說,卻提供新的商機與投資機會。
第三,2008年度全球金融海嘯後,美國連續3期的寬鬆貨幣(QE)政策,大量印製美元,讓許多強勢貨幣的英國與歐洲國家既羨慕又妒嫉,但卻敢怒而不敢言。「亞投行」的成立,終於讓全世界多了一個實力夠強的國家來與美國分享國際金融體系的主導權。易言之,美國獨自主導全球貨幣體系的局面從今以後必須正面迎接來自中國的挑戰。
未改革應對經濟體系劇變
第四,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美國一方面不支持亞洲國家成立亞洲版的「國際貨幣基金」,一方面又拒絕對陷入亞洲金融風暴的國家伸出援手,引發許多亞洲國家反彈。「亞投行」2014年10月24日成立伊始,連同發起的中國,共有柬埔寨、越南、新加坡、印度、哈薩克、科威特等21個東南亞、南亞、中亞與中東國家共襄盛舉。後來參加的國家則包括印尼、馬爾代夫、新西蘭、沙特阿拉伯、塔吉克、約旦以及前述西歐六國。
顯然,「一帶一路」周邊或沿線的國家都清楚加入「亞投行」,不僅申請貸款較為方便,而且也不用再看美國的眼色。另一方面,西歐與先進開發國家都知道加入「亞投行」,不啻掌握參與「一帶一路」周邊與沿線的國家基礎建設與開發的門票。
第五,在全球經濟體系出現劇變,特別是中國經濟以及印度、印尼等新興經濟體的快速發展之後,美國不知大事改革「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和「亞洲開發銀行」,仍然抱殘守缺,以20世紀的方式治理前述全球或區域金融建制,既不開放決策結構,也不調整援助、貸款、融資機制,終於在「亞投行」冒出之後,嘗到苦果。
與其阻止不如加入與京合作
未來,美國有必要透過「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亞洲開發銀行」 等組織結構的改造,包括認股權與發言權必須和成員國(特別是新興發展國家)的經濟實力相符、美日兩國不再壟斷,以及調整貸款規定等改革,以重振美國在世界金融體系的霸權領導地位。
此外,美國有一句諺語:「打不破它,就加入它」(If you ain't broke it, join it),就很適用於美國當前的處境。既然打不倒「亞投行」,也無法勸阻盟國參加,倒不如自己也加入「亞投行」與中國大陸合作,甚至從「亞投行」開始,與北京發展 Cooperation 2(C2)與Group of 2(G2)的關係。
作者簡介﹕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