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由中國牽頭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獲得多國積極響應。繼英國之後,德國、法國、意大利、澳洲等國也準備加入成為亞投行的創始成員國。在華府眼中,中國推動亞投行成立是在挑戰由美國主導的世界銀行,可是美國的大潑冷水並未使得其他西方盟國卻步放棄參與,反而令自己陷入孤立。美國政府應當汲取今次外交挫敗的教訓,放下唯我獨尊心態,多以正面態度看待良性競爭,而不是企圖從中作梗,妨礙其他國家互利共贏合作。
盟友紛加入亞投行
美潑冷水自陷孤立
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是美國於二戰後主導設立的國際金融組織,協助發展中國家融資和周轉。多年來,不少評論都批評世銀和IMF運作缺乏效率,甚至成為西方國家強迫窮國開放市場以換取貸款的工具,可是作為受助對象的發展中國家,在這兩大國際金融機構中缺乏發言權。以北京為總部的亞投行,正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亞投行法定資本達1000億美元,將與世銀以及美日攜手主導的亞洲發展銀行(ADB)並存,負責提供融資支持亞洲國家的基建項目。目前有意成為亞投行創始成員的國家已增至逾30國,當中包括來自中亞、南亞、東南亞以至中東的發展中國家,也有來自歐洲和大洋洲的發達國家。
據美國傳媒報道,美國官員對於老盟友英國申請加入亞投行反應強烈,批評英方這項決定未徵詢美國的意見,又高調質疑亞投行能否在營運和審批貸款上,達到國際地區發展銀行的嚴格標準,呼籲各國在申請加盟亞投行前應三思而行。然而七大工業國(G7)中迄今已有過半國家(英、德、法、意)申請加入亞投行的事實,已說明他們也看好亞投行和亞洲的前景,亦亟欲加強中國經濟伙伴關係。歐盟委員會更直言,歐洲國家加入亞投行是應對全球投資需求的方式之一,對歐盟企業亦是機遇。
歐洲國家的支持,無疑為亞投行注入了強心針,也引發了雪球效應。作為美國盟友的澳洲和日本,最初都以「擔心亞投行營運管理」為由,拒絕加入亞投行,然而眼見其他西方國家也相繼加入,為免錯失良機落後於人,澳洲政府據報已拍板申請加入,並計劃注入30億澳元資金。至於憂慮中國利用亞投行進一步擴大區內政經影響力的日本政府,也開始放軟口風,表示若能確保融資和貸款審批的機制完善妥當,日本不排除加入其中磋商的可能性。對東京政府而言,與其讓亞投行在中國主導下壯大,還不如一早參與其中,爭取發言權。
美國盟友出於國家利益考慮,未理華府立場,聯袂加入亞投行,可說是華府外交挫敗。美國陷入如斯進退兩難的窘境,其實只能怪自己,怨不了別人。金融海嘯後,國際社會原本已同意就IMF的投票權進行改革,在未有觸動美國對IMF重大決策的否決權之下,提高發展中國家在組織內的話語權,可是美國國會卻一直堅拒通過有關改革方案。面對美國這種無理的金融霸權態度,發展中國家尋求另起爐灶也很正常,就算現在沒有中國力推亞投行,遲早也有其他國家牽頭成立類似組織。美國財長傑克盧上周三在國會聽證會稱,中國和其他新興國家正在挑戰美國在全球金融機構的領導地位,美國若繼續拖IMF改革的後腿,只會令到美國更難在成立亞投行的問題上發揮政治游說影響力。
亞投行作為初創的國際金融機構,在運作和管理上勢將面對諸多困難,必須借鑑世銀等國際機構的營運經驗,現階段聲言亞投行的出現標誌美國主導亞洲日子即將終結,未免言之過早。一些美國學者也認為,華府對亞投行成立的反應錯誤及短視,認為美方應當投入參與其中,而不是抱着「不能帶頭就拒絕參與」的霸權思維。布魯金斯研究所的專家萊特(Thomas Wright)則指,美國必須走出對抗主義思維,找出因應北京推動經濟外交的策略,包括在中國發起的機構內,進行建設性的合作。
競爭無礙互利共贏
北京為美供下台階
亞投行能夠獲得歐亞多國積極參與,皆因它體現了互利共贏的精神。新加坡建國之父李光耀曾指出,中美競爭雖無可避免,但衝突絕非必然,中美應該明白,就算出現無法合作的情况,雙方也可以共存,並容讓太平洋區內所有國家共享繁榮發展,美國在塑造世界新秩序上應當與中國建設性地合作,而不是企圖阻止中國崛起。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近日已向華府釋出善意,表明歡迎美國加入亞投行。北京已為美國提供了下台階,關鍵是華府是否願意踏出合作的腳步。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盟友紛加入亞投行
美潑冷水自陷孤立
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是美國於二戰後主導設立的國際金融組織,協助發展中國家融資和周轉。多年來,不少評論都批評世銀和IMF運作缺乏效率,甚至成為西方國家強迫窮國開放市場以換取貸款的工具,可是作為受助對象的發展中國家,在這兩大國際金融機構中缺乏發言權。以北京為總部的亞投行,正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亞投行法定資本達1000億美元,將與世銀以及美日攜手主導的亞洲發展銀行(ADB)並存,負責提供融資支持亞洲國家的基建項目。目前有意成為亞投行創始成員的國家已增至逾30國,當中包括來自中亞、南亞、東南亞以至中東的發展中國家,也有來自歐洲和大洋洲的發達國家。
據美國傳媒報道,美國官員對於老盟友英國申請加入亞投行反應強烈,批評英方這項決定未徵詢美國的意見,又高調質疑亞投行能否在營運和審批貸款上,達到國際地區發展銀行的嚴格標準,呼籲各國在申請加盟亞投行前應三思而行。然而七大工業國(G7)中迄今已有過半國家(英、德、法、意)申請加入亞投行的事實,已說明他們也看好亞投行和亞洲的前景,亦亟欲加強中國經濟伙伴關係。歐盟委員會更直言,歐洲國家加入亞投行是應對全球投資需求的方式之一,對歐盟企業亦是機遇。
歐洲國家的支持,無疑為亞投行注入了強心針,也引發了雪球效應。作為美國盟友的澳洲和日本,最初都以「擔心亞投行營運管理」為由,拒絕加入亞投行,然而眼見其他西方國家也相繼加入,為免錯失良機落後於人,澳洲政府據報已拍板申請加入,並計劃注入30億澳元資金。至於憂慮中國利用亞投行進一步擴大區內政經影響力的日本政府,也開始放軟口風,表示若能確保融資和貸款審批的機制完善妥當,日本不排除加入其中磋商的可能性。對東京政府而言,與其讓亞投行在中國主導下壯大,還不如一早參與其中,爭取發言權。
美國盟友出於國家利益考慮,未理華府立場,聯袂加入亞投行,可說是華府外交挫敗。美國陷入如斯進退兩難的窘境,其實只能怪自己,怨不了別人。金融海嘯後,國際社會原本已同意就IMF的投票權進行改革,在未有觸動美國對IMF重大決策的否決權之下,提高發展中國家在組織內的話語權,可是美國國會卻一直堅拒通過有關改革方案。面對美國這種無理的金融霸權態度,發展中國家尋求另起爐灶也很正常,就算現在沒有中國力推亞投行,遲早也有其他國家牽頭成立類似組織。美國財長傑克盧上周三在國會聽證會稱,中國和其他新興國家正在挑戰美國在全球金融機構的領導地位,美國若繼續拖IMF改革的後腿,只會令到美國更難在成立亞投行的問題上發揮政治游說影響力。
亞投行作為初創的國際金融機構,在運作和管理上勢將面對諸多困難,必須借鑑世銀等國際機構的營運經驗,現階段聲言亞投行的出現標誌美國主導亞洲日子即將終結,未免言之過早。一些美國學者也認為,華府對亞投行成立的反應錯誤及短視,認為美方應當投入參與其中,而不是抱着「不能帶頭就拒絕參與」的霸權思維。布魯金斯研究所的專家萊特(Thomas Wright)則指,美國必須走出對抗主義思維,找出因應北京推動經濟外交的策略,包括在中國發起的機構內,進行建設性的合作。
競爭無礙互利共贏
北京為美供下台階
亞投行能夠獲得歐亞多國積極參與,皆因它體現了互利共贏的精神。新加坡建國之父李光耀曾指出,中美競爭雖無可避免,但衝突絕非必然,中美應該明白,就算出現無法合作的情况,雙方也可以共存,並容讓太平洋區內所有國家共享繁榮發展,美國在塑造世界新秩序上應當與中國建設性地合作,而不是企圖阻止中國崛起。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近日已向華府釋出善意,表明歡迎美國加入亞投行。北京已為美國提供了下台階,關鍵是華府是否願意踏出合作的腳步。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