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藝術秀於林 售於市長青網文章

2015年03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3月19日 06:35
2015年03月1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時尚與藝術在這個年頭頻頻拉上關係,成為設計靈感也好,直接化作聯乘商品售出也好,兩者交織,織出更多可能性。在剛完結的香港Art Basel,素來和藝術關係密切的意大利品牌Marni,就把去年在米蘭舉行的flower market搬到香港,在中環碼頭舉行了名為Marni Roof Market的一日活動,展出裹上Marni printing的花束、Massimo Bartolini創作的巨型藝術照明裝置、由意大利原生藝術家手繪的皮製涼鞋,金屬及pvc材質的動物雕塑等。然而這等藝術包裝的背後,看似意義大於一切,但在一些人看來,時尚和藝術最後總究還是一門生意。


藝術架橋 Marni從米蘭來香港

去年在米蘭同樣舉行了一日的Marni Flower Market,其實是品牌慶祝創立20年,開啟了名為「Marni Prisma」的全球主題之旅。Prisma 意為多面棱鏡,代表品牌多面的獨特風格,當中以藝術合作尤為出色,品牌在創意總監Consuelo Castiglioni 的帶領下,早已和藝術結下不解之緣,Richard Prince、Sir Peter Blake、Kim Gordon 以及MatteoThun 都是曾合作的藝術單位。曾有媒體問過Castiglioni 覺得時尚與藝術如何互相影響,她答道:「兩者都是時代潮流的一種展現方式,一條裙子可以看作是一件藝術品,但在這件藝術品上加上價值就具有功能性。」藝術的氛圍早就瀰漫在品牌的血液中,從Castiglioni 熱愛不同的花卉,並幻化成布料上的一部分,那份美學上的觀賞價值已達藝術級。


直接挪用 是致敬是不敬?

這股由當代藝術家與歐洲奢華品牌組織成的合作模式,蔓延到時尚界絕非一朝一夕之事,早在60年代Yves Saint Laurent 就直接把藝術家蒙特里安的作品搬到裙子上,而現代畫代表人物畢加索更是不少設計師的創作繆斯,Alexander McQueen 就是粉絲之一。2003年Louis Vuitton 開始與日本當代藝術家村上隆一連串的設計合作,掀起一股聯乘熱潮,這股風氣至今似是仍未減退。或許有人會質疑,設計師把藝術家的名作搬到衣飾上,是否有偷懶之嫌,事實上他們只是在向自己喜愛的藝術家致敬而已。


大型藝展 反映市場非文化

凡是總有兩面,藝術家能藉着時尚的領域提升知名度,打開另一個市場,同時讓品牌設計注入藝術性的元素與活力,也能進而提升品牌企業的國際形象與地位。在雙方相互協力之下,走向雙贏的市場結果,可說是十分聰明有效率的商業策略,畢竟要單一做藝術,向來在這個資本主義為先的社會就非易事。


剛結束的Art Basel,就有外國媒體Quartz評論香港舉行大型藝術活動只適合做生意,而非藝術,有本地藝術家反映,展覽只屬短期,雖然當下能提升曝光率,但卻不能成為長期的藝術工作,最後的利潤更會淪為展覽的經費。確實短短幾天時間,曇花一現的展覽能佔有多少藝術成分我們不得而知,今個3月,位於廣東道的Louis Vuitton 藝廊亦告結束,就連有品牌加持也難以站穩陣腳,藝術與時尚看來是否win win 的必然還有待觀察。


大觀園

場內最被注目的必定是由意大利裝置藝術家Massimo Bartolini設計的照明裝置(1a),燈光隨着場內播放米蘭Marni Prisma時收錄的現場聲音,時明時晦,與香港的夜景互相輝映。活動上更設有環保回收材料的手工工作坊,讓來賓能動手製作屬於自己的小飾品(1b),就連包裹花束的紙張(1c),都是用上曾在品牌出現的圖案。由意大利原生藝術家手繪的皮製涼鞋,則排列在牆壁上(1d)。是次市集內所有收益均將捐贈至慈善機構Vimala Association (www.ass-vimala.org),幫助身體有殘疾的印度孩子,改善其醫療和學校等的基本設施,為活動添上多一層意義。


文﹕葉伊霖

圖﹕Joyce

統籌﹕John Wan

編輯﹕何敏慧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