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羊年新春之後,數據反映零售和旅遊業都在放緩,近日歐洲一些名牌消費品和名表等,颳起一陣減價風。這種種情况,若屬正常經濟周期調整,或可毋須過慮;不過,旅遊業界傳來消息,本月和下月會展旅遊(MICE)旅客將顯著減少,有業界認為是受反水貨客事態影響,則有關情况反映的旅遊業和相關行業的處境,就不能等閒視之。現在折射出來的景况與各方如何體待發展,具有很大關係,若各方不尋求最大共識,任由內耗空轉無了期下去,則本港的經濟與發展前景,難以樂觀。
歐洲名牌減價促銷
貨幣貶值並非主因
歐元區以量化寬鬆挽救經濟,變相大舉印銀紙,歐元匯價持續下跌,日本情况雷同;港元因為與美元掛鈎,成為強勢貨幣,對歐元、日圓升值,歐洲和日本「變得」便宜。事實上,當地的產品早已相應調低售價,吸引旅客蜂擁前往購物。最近數月,不單港人赴日旅遊增加,內地旅客在日本購物也出手闊綽。據非正式統計,內地旅客新春假期在日本刷卡有說達600億元人民幣之多。不過,即使如此,過去一段日子,歐洲名牌消費品在港標售,價格仍然堅挺。因此,近日的名牌減價潮,除了差價因素之外,應該還夾雜其他因素,反水貨客可能是原因之一。
來港參加會展旅遊的人,是訪港旅客之中消費最高的一群;去年訪港旅客雖然超過6000萬人次,旅發局仍然積極吸引這類旅客。這些年,3、4月都是會展旅遊旺季,下月初有國際知名和內地的大拍賣行在港舉行春季拍賣會,是顯示會展旅遊的其中一個指標。不過,有旅遊業界表示,本月和下月有關會展旅遊的生意銳減約三成,業界認為與少數人反水貨客有關。
去年歷時79日的佔領行動,一般認為會影響內地旅客來港意欲,但是數據顯示整體反而有所增長,零售業未受衝擊;會展旅遊減少的情况,業界表示影響較佔領行動更大,並透露有內地機構的項目,本來已簽署同意書,有關機構最終卻改變決定不來了。因此,零售和旅遊業所處景况,並非純粹歐元、日圓貶值所致,而是少數反水貨人物歧視、侮辱,甚至對內地旅客動手動腳而激起的反彈。
有些人聲言不屑於賺內地旅客的錢,若這些人真的認為內地旅客不再來本港也不會有事,則肯定是認知錯誤。旅遊業是本港經濟四大支柱之一,連同零售餐飲等相關行業,2013年僱用人數達24萬,若內地旅客來港大減,僱主會收縮生意規模,則不少從業員將會失去工作;一般的裁員潮,前線員工會首當其衝,對就業和社會的衝擊,不能小覷。
除了反水貨客趕走旅客,近年本港社會一些思潮,隱含拖發展後腿的實質,而負面影響已經浮現出來。例如土地供應問題,無論是發展新市鎮、填海造地等都有人反對,少數人更以激烈手段抗爭,反對新界東北發展前期撥款而衝擊立法會就是一例;另外,郊野公園範圍那麼大,只要撥出小量作發展之用,就可以大大地紓緩土地短缺困境,但是提到發展郊野公園用地,環保人士就強烈反彈,就連提出討論也視為罪惡。本港亟需土地發展,有土地卻不能用,致使與土地房屋衍生的深層次矛盾,看不到有可能徹底解決。
特首梁振英在今年的《施政報告》,提到政府決意改變土地長期供不應求的現狀,計劃與各界人士,例如專業團體、環保團體、地區人士、青年學生等舉行多方討論會,共同認識問題、共同權衡輕重、共同突破樽頸、共同解決問題。期望政府就土地供應議題跳出現行條條框框,以新思維帶領社會凝聚最大共識,解開桎梏,為香港發展鬆綁。
劃地為牢自我窒息
須大和解重謀發展
同樣地,在本港輸入外勞議題上,也存在劃地為牢、自我窒息的情况。本周一(16日),本報經濟新聞刊登了惠記集團主席單偉豹的專訪,他提到建築成本高昂,「現在紮鐵工3000元一天,一個工人9萬元一個月,太貴了」,又透露親身經歷,「還有一次趕工,給燒焊工一天兩萬元,登報紙。我一看到,我說我想死,還好只請了他三天」。燒焊工日薪兩萬元,絕對是畸形、扭曲了的薪酬,單先生的遭遇或許只是稀有事例,但是近年公共和私營工程廣泛開展,建築工人短缺,工會堅拒輸入外勞,弱勢政府不敢為整體利益闖關,近年樓價飈升,建築費高昂被認為是推動因素之一。
反水貨客而衍生驅趕內地旅客的效果、有地不能用致使土地房屋供應難以理順、不輸入外勞使建築成本高昂這3項,嚴格而言,性質都是港人「自己倒自己米」,政府缺乏能量匡正,導致本港整體發展與鄰近國家和地區比較已經相對滯後。歐洲名牌減價促銷,從生意角度看無什麼大不了,但是它們減價的原因卻是再一次敲響警號:本港若繼續內耗空轉,整體發展與經濟景况的問題,很快就會浮現出來。我們認為香港社會應該尋求大和解,勿再天花亂墜、自以為是地侃侃而談;坐困愁城只會見到繼續沉落的香港,大家應該齊心協力重新燃點發展之火,使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切實得益。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歐洲名牌減價促銷
貨幣貶值並非主因
歐元區以量化寬鬆挽救經濟,變相大舉印銀紙,歐元匯價持續下跌,日本情况雷同;港元因為與美元掛鈎,成為強勢貨幣,對歐元、日圓升值,歐洲和日本「變得」便宜。事實上,當地的產品早已相應調低售價,吸引旅客蜂擁前往購物。最近數月,不單港人赴日旅遊增加,內地旅客在日本購物也出手闊綽。據非正式統計,內地旅客新春假期在日本刷卡有說達600億元人民幣之多。不過,即使如此,過去一段日子,歐洲名牌消費品在港標售,價格仍然堅挺。因此,近日的名牌減價潮,除了差價因素之外,應該還夾雜其他因素,反水貨客可能是原因之一。
來港參加會展旅遊的人,是訪港旅客之中消費最高的一群;去年訪港旅客雖然超過6000萬人次,旅發局仍然積極吸引這類旅客。這些年,3、4月都是會展旅遊旺季,下月初有國際知名和內地的大拍賣行在港舉行春季拍賣會,是顯示會展旅遊的其中一個指標。不過,有旅遊業界表示,本月和下月有關會展旅遊的生意銳減約三成,業界認為與少數人反水貨客有關。
去年歷時79日的佔領行動,一般認為會影響內地旅客來港意欲,但是數據顯示整體反而有所增長,零售業未受衝擊;會展旅遊減少的情况,業界表示影響較佔領行動更大,並透露有內地機構的項目,本來已簽署同意書,有關機構最終卻改變決定不來了。因此,零售和旅遊業所處景况,並非純粹歐元、日圓貶值所致,而是少數反水貨人物歧視、侮辱,甚至對內地旅客動手動腳而激起的反彈。
有些人聲言不屑於賺內地旅客的錢,若這些人真的認為內地旅客不再來本港也不會有事,則肯定是認知錯誤。旅遊業是本港經濟四大支柱之一,連同零售餐飲等相關行業,2013年僱用人數達24萬,若內地旅客來港大減,僱主會收縮生意規模,則不少從業員將會失去工作;一般的裁員潮,前線員工會首當其衝,對就業和社會的衝擊,不能小覷。
除了反水貨客趕走旅客,近年本港社會一些思潮,隱含拖發展後腿的實質,而負面影響已經浮現出來。例如土地供應問題,無論是發展新市鎮、填海造地等都有人反對,少數人更以激烈手段抗爭,反對新界東北發展前期撥款而衝擊立法會就是一例;另外,郊野公園範圍那麼大,只要撥出小量作發展之用,就可以大大地紓緩土地短缺困境,但是提到發展郊野公園用地,環保人士就強烈反彈,就連提出討論也視為罪惡。本港亟需土地發展,有土地卻不能用,致使與土地房屋衍生的深層次矛盾,看不到有可能徹底解決。
特首梁振英在今年的《施政報告》,提到政府決意改變土地長期供不應求的現狀,計劃與各界人士,例如專業團體、環保團體、地區人士、青年學生等舉行多方討論會,共同認識問題、共同權衡輕重、共同突破樽頸、共同解決問題。期望政府就土地供應議題跳出現行條條框框,以新思維帶領社會凝聚最大共識,解開桎梏,為香港發展鬆綁。
劃地為牢自我窒息
須大和解重謀發展
同樣地,在本港輸入外勞議題上,也存在劃地為牢、自我窒息的情况。本周一(16日),本報經濟新聞刊登了惠記集團主席單偉豹的專訪,他提到建築成本高昂,「現在紮鐵工3000元一天,一個工人9萬元一個月,太貴了」,又透露親身經歷,「還有一次趕工,給燒焊工一天兩萬元,登報紙。我一看到,我說我想死,還好只請了他三天」。燒焊工日薪兩萬元,絕對是畸形、扭曲了的薪酬,單先生的遭遇或許只是稀有事例,但是近年公共和私營工程廣泛開展,建築工人短缺,工會堅拒輸入外勞,弱勢政府不敢為整體利益闖關,近年樓價飈升,建築費高昂被認為是推動因素之一。
反水貨客而衍生驅趕內地旅客的效果、有地不能用致使土地房屋供應難以理順、不輸入外勞使建築成本高昂這3項,嚴格而言,性質都是港人「自己倒自己米」,政府缺乏能量匡正,導致本港整體發展與鄰近國家和地區比較已經相對滯後。歐洲名牌減價促銷,從生意角度看無什麼大不了,但是它們減價的原因卻是再一次敲響警號:本港若繼續內耗空轉,整體發展與經濟景况的問題,很快就會浮現出來。我們認為香港社會應該尋求大和解,勿再天花亂墜、自以為是地侃侃而談;坐困愁城只會見到繼續沉落的香港,大家應該齊心協力重新燃點發展之火,使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切實得益。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