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指數基金表現 看成分設計長青網文章

2015年03月1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3月18日 06:35
2015年03月18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市場上的基金分為主動型及被動型,主動型基金的表現取決於基金經理的選股眼光及策略;被動型基金純粹追蹤指數,指數基金回報視乎指數成分的表現。恒生銀行投資產品及顧問業務主管李佩珊表示,投資者常以為被動式基金回報不及主動式基金,但以去年為例,恒生可持續發展企業指數基金回報居首,達11.2%,跑贏香港股票基金3.5%的回報。李佩珊認為投資指數基金也要做功課,最重要是清楚指數編纂機制,指數受哪些企業或行業表現影響等。


股神巴菲特曾經講過,「成本低廉的指數基金也許是過去35年最能幫投資者賺錢的工具,但是大多數投資者卻經歷着從高峰到谷底的心路歷程,就是因為他們沒有選擇既省力又省錢的指數基金,其投資回報不是十分普通,就是非常糟糕。」散戶可以選擇單一的股票,其投資風險當然是較集中。有些會交給基金經理代為選擇股份,但這類主動式基金表現全賴基金經理的眼光及策略,而投資指數基金最重要是了解掛鈎項目。


指數基金亦可分為交易所掛牌的指數基金(ETF),而沒有上市的則叫作追蹤指數基金(Index Tracking Fund),追蹤個別投資巿場的指數表現,目標是為投資者提供與相關指數相若的回報。當採用全面模擬策略時,投資組合大致上投資於所追蹤指數的相若成分股上,並參照所追蹤指數的各成分股所佔的比重,從而能盡量緊貼指數的表現。當有關指數的成分出現變動或比重出現轉變時,基金經理才需要相應調整基金的投資組合,故此它是一種以被動式管理的基金。


由於緊貼指數基金是按照所追蹤指數的成分股比重進行投資,基金經理或基金公司一般都不用投放大量資源及時間,故基金管理費可較一般以主動式管理的基金為低。指數基金的成分股表現和比重已直接在基金表現中反映,故透明度會較高,投資者亦較易掌握其表現。


主動式基金 表現靠基金經理眼光

李佩珊表示,以往指數基金多屬機構投資者的選擇,但近年零售投資者也開始熱愛指數基金,因為指數基金不會被基金經理的主動投資決定而影響,再者主動型基金經理難每年維持最好的表現。若投資者看好某地區的長遠經濟狀况及股市,就可選擇追蹤當地指數的基金,以捕捉回報。


然而,由於追蹤指數的基金可能只集中投資於相關的數十個成分股上,分散風險方面或未及主動式基金。此外,這類基金的實際回報和它所追蹤的大市表現,可能會因為指數成分股的變動,或因資金流而調整投資組合,涉及交易費、財政費用及印花稅等,而造成一定的差異,是為「追蹤誤差(Tracking Error)」。


李佩珊表示,現時恒生銀行推出指數基金時,在環球主要市場會選擇當地最具代表性的指數,好像香港便會選擇恒生指數。但只跟蹤恒指走勢可能未必滿足投資者需要,故在設計上加入不同策略。她舉例說,恒生中國H股指數150策略基金投資目標是追蹤恒生中國企業指數,但也加入槓桿成分,例如借貸、期貨合約及其他衍生工具,槓桿率為基金資產淨值1.5倍。該基金去年表現在中國股票基金中居首。


恒生中國基金 加入槓桿增回報

同時,她看到一些機構投資者用指數基金,特別在資產配置上,由於指數基金收費低,好像某地區指數急跌、認為可以博反彈時,便買入指數基金,在確認方向時,則可能會選擇主動式管理基金。


明報記者

[龍彩霞 基金特區]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