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行政會議拍板通過機場第三條跑道融資方案,但有空域爭議未解決,民航處未有清晰說法之前,政府決不能「袋住先」,否則1415億公帑將可能付諸流水。
眾所周知,機管局負責管理機場地面設施的運作,包括接待飛機和乘客,但是飛機升降和天上的交通屬於航空安全,就由民航處負責。但是在第三條跑道這件事上,一直以來,民航處放任機管局外行充內行,回應公眾空域的質疑,政府就躲於背後,即使是兩位前任處長樂鞏南先生和林光宇先生多次撰文反對三跑,特別指出空域的關鍵性問題,亦視若無睹,闊佬懶理。
擴展空域是否曾觸礁必須交代
現任處長羅崇文被指「亂使錢」正接受立法會帳目委員會聆訊,大有機會揭出更多的內情。現時民航處有20個「空管工作席位」,即使將來有三跑,也只需增加10個已足夠應付,但為何要超買至120個呢?莫非只是因為「大花筒」?有機師團體稱,當年獲邀參觀新總部大樓及空管系統時,羅崇文向眾人豪言,規模大幅擴充是為了將來空域擴展,預計香港空域將會擴至廣州以南。事情倘若屬實,則引發的後果更為嚴重,未得內地同意先行偷步,有脅迫內地空管單位之嫌,勢必拖累整個空域談判,徹底廢掉三跑武功。
早前,林光宇先生間接印證有關說法,指從內地消息獲知,羅崇文的確有此「宏圖大計」,提出香港較內地優越可管轄更多空域,但他不懂國情,忽視對方感受,並觸碰最敏感的軍機管理問題,導致談判觸礁。民航處對相關報道的回應十分奇怪,疑點極多,運輸及房屋局必須徹查,否則一面倒向公眾及行政會議輸出有關香港擴闊空域的正面信息,是誤導香港公眾和最高決策者的不負責行為。
內地傳媒反響大 反映談判空間有限
民航處接受傳媒查詢時,初時指三跑進入司法覆核程序不能評論,但卻離奇地在報道出街後當晚約10時發出逾800字的新聞稿回應。有關的回應隨即被新華社轉載發布,中央電視台及大小地方傳媒都有報道,而統一的標題是「香港民航處:不存在香港空域管理國家軍機問題」。由此推斷,空域的爭奪在內地極其敏感,稍為提及也嚴重觸動敏感神經,空域談判毫無空間可想而知。
本欲冷處理問題的民航處,恐怕是在某種壓力之下被迫於深夜發稿澄清,這時本地報章早已截稿,對象明顯不是本地傳媒,同時亦反映民航處內裏深知內地在空域上寸步不讓,必須向對方清晰表明立場,再也不能迴避。但對本地傳媒就一律以司法覆核為擋箭牌「無以奉告」,前後兩種態度,是否存心欺瞞香港市民呢?
民航處回應曖昧 未否認林光宇說法
必須留意的是,針對林光宇先生的指稱,民航處的用語是這樣的:「《方案》旨在提升珠三角地區空域的整體航班處理能力,在空域共享的大前提下,雙方(內地及香港)都會利用對方小部分的空域。為了更有效進行空管,雙方會使用不同的高度層,有關空域的擁有權仍屬於原有空管單位,因此並不存在香港擴展空域至廣州或管理國家軍機的問題。」
「不存在」可以是多種可能,擴闊空域建議若然被否決當然不會成為事實,但不代表羅崇文沒有提出過,繼而再引伸一連串問題,到底運房局知情嗎?如果知情,引發的後果有否評估過?如果不知情,應該如何跟進呢?斷不能糊里糊塗地讓三跑就此上馬。
民航處的另一個取巧之處是,現有的航機操作的確會涉及對方小部分空域的,作為一種彈性緩衝的處理,這個做法早於赤鱲角機場啟用之時已經沿用。民航處將「舊料」搬出來跟空域談判的進展混為一談,令行外人難以分辨,不是誤導是什麼呢?
文件顯示空域方案須早於三跑前訂定
香港、澳門和內地民航部門於2004年開始就珠三角洲地區的空域進行會議,但11年來一紙文件公眾也無法見到。而機管局就一直強調,只要三跑確定上馬,空域問題自然解決,筆者看過相關的文件,未曾公開過的三方第一次會議紀要,當年早已訂下清晰目標:「持續地滿足到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區空中交通運行的需要;逐步建立空域結構合理、保障設施完備、運行安排暢順的空中交通管制系統;統一設置珠江三角珠地區的進離場航線和飛行程序,逐步統一運行標準和管制程序,通過加強空管信息交換實現管制運行的順暢和高效」。
預示2020前即三跑建成前已確定解決空域問題,而時間表亦具備:「2005年9月底前,珠江三角洲地區空管規劃與實施初步方案;2006年12月底前完成方案評估。」
如按以上路線圖和時間表進行,2006年12月至今超過8年,有關的空域方案應該已經有詳細內容和正在實施當中,繼而才討論三跑計劃,但時序卻被當局扭曲為先有三跑再有解決方案。
近來運房局長張炳良多次搬出所謂「2007年方案」,究竟與2004年的會議紀要的內容比較有什麼分別?有何進展呢?為什麼2015年還在談2007年的東西?而裏面提及的短、中、長期目標和措施又實現了多少呢?現距離2020年只有5年時間,與2004年或2007年比較好歹總有一些進展吧?可惜有關進展隻字未見!另外根據香港獨立媒體向澳門民航局的查詢得知,三方最後一次的會議已是2012年的事,一個停頓了兩年多的三方會議橫看豎看都不是「進展」吧?
廣州三跑成擺設
政府內部或許有人確信,只要香港三跑鐵定上馬,在中央的支持下地方必定讓路。但民航處的回應已經自我引爆,不存在擴闊空域和管理軍機的問題,表明其中一個可行選擇已經消失,環迴的空間再縮細。况且廣州白雲機場第三條跑道上月啟用後,由於空域堵塞,機場只增加了10多個航班,可見民航空域資源的緊張,加上廣州是國家規劃裏的國際航運樞紐,激烈競爭之下,香港機場管理局的舉措分明是搶奪別人原有的資源,即使「阿爺」協調,分到幾多亦成疑問。
過去幾星期多個反水貨客示威,已令原本緊張的中港關係再度繃緊,如果香港在經濟發展上仍然繼續以「大香港主義」心態去搶奪空域,一定會令兩地關係進一步惡化,政府豈不是在引領香港走向一條動不動就向中央人民政府「攞着數」並因而與其他地方政府對立起來的不歸路嗎?損人而不利已,絕非香港之福。
經常強調要加強區域合作的行政長官梁振英和行政會議成員們:你們要清楚判斷大局和手上資料的真偽,慎思而行,歷史將會證明你們的責任。
人人監機會召集人為周月翔(地球之友)、林超英(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客座教授)、巫堃泰(機場發展關注網絡)、龐婉儀(城市規劃師)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眾所周知,機管局負責管理機場地面設施的運作,包括接待飛機和乘客,但是飛機升降和天上的交通屬於航空安全,就由民航處負責。但是在第三條跑道這件事上,一直以來,民航處放任機管局外行充內行,回應公眾空域的質疑,政府就躲於背後,即使是兩位前任處長樂鞏南先生和林光宇先生多次撰文反對三跑,特別指出空域的關鍵性問題,亦視若無睹,闊佬懶理。
擴展空域是否曾觸礁必須交代
現任處長羅崇文被指「亂使錢」正接受立法會帳目委員會聆訊,大有機會揭出更多的內情。現時民航處有20個「空管工作席位」,即使將來有三跑,也只需增加10個已足夠應付,但為何要超買至120個呢?莫非只是因為「大花筒」?有機師團體稱,當年獲邀參觀新總部大樓及空管系統時,羅崇文向眾人豪言,規模大幅擴充是為了將來空域擴展,預計香港空域將會擴至廣州以南。事情倘若屬實,則引發的後果更為嚴重,未得內地同意先行偷步,有脅迫內地空管單位之嫌,勢必拖累整個空域談判,徹底廢掉三跑武功。
早前,林光宇先生間接印證有關說法,指從內地消息獲知,羅崇文的確有此「宏圖大計」,提出香港較內地優越可管轄更多空域,但他不懂國情,忽視對方感受,並觸碰最敏感的軍機管理問題,導致談判觸礁。民航處對相關報道的回應十分奇怪,疑點極多,運輸及房屋局必須徹查,否則一面倒向公眾及行政會議輸出有關香港擴闊空域的正面信息,是誤導香港公眾和最高決策者的不負責行為。
內地傳媒反響大 反映談判空間有限
民航處接受傳媒查詢時,初時指三跑進入司法覆核程序不能評論,但卻離奇地在報道出街後當晚約10時發出逾800字的新聞稿回應。有關的回應隨即被新華社轉載發布,中央電視台及大小地方傳媒都有報道,而統一的標題是「香港民航處:不存在香港空域管理國家軍機問題」。由此推斷,空域的爭奪在內地極其敏感,稍為提及也嚴重觸動敏感神經,空域談判毫無空間可想而知。
本欲冷處理問題的民航處,恐怕是在某種壓力之下被迫於深夜發稿澄清,這時本地報章早已截稿,對象明顯不是本地傳媒,同時亦反映民航處內裏深知內地在空域上寸步不讓,必須向對方清晰表明立場,再也不能迴避。但對本地傳媒就一律以司法覆核為擋箭牌「無以奉告」,前後兩種態度,是否存心欺瞞香港市民呢?
民航處回應曖昧 未否認林光宇說法
必須留意的是,針對林光宇先生的指稱,民航處的用語是這樣的:「《方案》旨在提升珠三角地區空域的整體航班處理能力,在空域共享的大前提下,雙方(內地及香港)都會利用對方小部分的空域。為了更有效進行空管,雙方會使用不同的高度層,有關空域的擁有權仍屬於原有空管單位,因此並不存在香港擴展空域至廣州或管理國家軍機的問題。」
「不存在」可以是多種可能,擴闊空域建議若然被否決當然不會成為事實,但不代表羅崇文沒有提出過,繼而再引伸一連串問題,到底運房局知情嗎?如果知情,引發的後果有否評估過?如果不知情,應該如何跟進呢?斷不能糊里糊塗地讓三跑就此上馬。
民航處的另一個取巧之處是,現有的航機操作的確會涉及對方小部分空域的,作為一種彈性緩衝的處理,這個做法早於赤鱲角機場啟用之時已經沿用。民航處將「舊料」搬出來跟空域談判的進展混為一談,令行外人難以分辨,不是誤導是什麼呢?
文件顯示空域方案須早於三跑前訂定
香港、澳門和內地民航部門於2004年開始就珠三角洲地區的空域進行會議,但11年來一紙文件公眾也無法見到。而機管局就一直強調,只要三跑確定上馬,空域問題自然解決,筆者看過相關的文件,未曾公開過的三方第一次會議紀要,當年早已訂下清晰目標:「持續地滿足到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區空中交通運行的需要;逐步建立空域結構合理、保障設施完備、運行安排暢順的空中交通管制系統;統一設置珠江三角珠地區的進離場航線和飛行程序,逐步統一運行標準和管制程序,通過加強空管信息交換實現管制運行的順暢和高效」。
預示2020前即三跑建成前已確定解決空域問題,而時間表亦具備:「2005年9月底前,珠江三角洲地區空管規劃與實施初步方案;2006年12月底前完成方案評估。」
如按以上路線圖和時間表進行,2006年12月至今超過8年,有關的空域方案應該已經有詳細內容和正在實施當中,繼而才討論三跑計劃,但時序卻被當局扭曲為先有三跑再有解決方案。
近來運房局長張炳良多次搬出所謂「2007年方案」,究竟與2004年的會議紀要的內容比較有什麼分別?有何進展呢?為什麼2015年還在談2007年的東西?而裏面提及的短、中、長期目標和措施又實現了多少呢?現距離2020年只有5年時間,與2004年或2007年比較好歹總有一些進展吧?可惜有關進展隻字未見!另外根據香港獨立媒體向澳門民航局的查詢得知,三方最後一次的會議已是2012年的事,一個停頓了兩年多的三方會議橫看豎看都不是「進展」吧?
廣州三跑成擺設
政府內部或許有人確信,只要香港三跑鐵定上馬,在中央的支持下地方必定讓路。但民航處的回應已經自我引爆,不存在擴闊空域和管理軍機的問題,表明其中一個可行選擇已經消失,環迴的空間再縮細。况且廣州白雲機場第三條跑道上月啟用後,由於空域堵塞,機場只增加了10多個航班,可見民航空域資源的緊張,加上廣州是國家規劃裏的國際航運樞紐,激烈競爭之下,香港機場管理局的舉措分明是搶奪別人原有的資源,即使「阿爺」協調,分到幾多亦成疑問。
過去幾星期多個反水貨客示威,已令原本緊張的中港關係再度繃緊,如果香港在經濟發展上仍然繼續以「大香港主義」心態去搶奪空域,一定會令兩地關係進一步惡化,政府豈不是在引領香港走向一條動不動就向中央人民政府「攞着數」並因而與其他地方政府對立起來的不歸路嗎?損人而不利已,絕非香港之福。
經常強調要加強區域合作的行政長官梁振英和行政會議成員們:你們要清楚判斷大局和手上資料的真偽,慎思而行,歷史將會證明你們的責任。
人人監機會召集人為周月翔(地球之友)、林超英(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客座教授)、巫堃泰(機場發展關注網絡)、龐婉儀(城市規劃師)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