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二戰結束七十周年 安倍須釋修好善意長青網文章

2015年03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3月15日 06:35
2015年03月15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德國總理默克爾上周訪問日本,主動談及二戰歷史問題,強調與鄰國實現和解的關鍵,就是坦率面對歷史。對於默克爾的好言相勸,日本安倍晉三政府的反應卻頗為冷淡。雖然中韓兩國最近向日本釋出善意,願意加強雙方外交接觸,可是雙方關係能否真正得到改善,還得看安倍會否在今夏二戰結束70周年紀念時,發表繼承前首相村山富市承認戰爭責任精神的講話。倘若安倍堅持採取淡化侵略的態度,與鄰國關係就難望重回正軌。


默克爾善意忠告

日政府反應冷淡

默克爾訪日期間,一天內兩度觸及歷史問題,先是在《朝日新聞》報社總部發表演講,表示正視歷史是戰後德國與鄰國實現和解的關鍵,德國坦率面對歷史並得到鄰國諒解,令德國得以重新被國際社會接納。在與安倍晉三會談後,她又再度提及,德國戰後對戰爭歷史問題進行了非常深入的討論,對過去的清算,是實現戰後和解的前提。她還在會談中向安倍講解,德國如何清算納粹對猶太人大屠殺等可怕罪行。


儘管德國和日本一再強調他們擁有「共同的價值觀」,然而正如日本傳媒指出,默克爾與日本的確較為疏離。默克爾平均每年訪問中國一次,相比之下,她卻足足7年沒有訪日。有分析甚至認為,默克爾此次訪問日本是「例行訪問」,因為G7峰會今夏將於德國舉行,按照慣例,主辦國領袖峰會前將訪問所有成員國討論會議日程,而默克爾之前已訪問美加意法英。


默克爾側重中國,當然與經濟利益考慮有關,不過,今次默克爾在《朝日新聞》的發言,清晰反映了她在歷史問題上與安倍晉三的迥異態度。據日本傳媒透露,按照德國政府傳統,當總理出訪他國,通常都會聯絡當地的主要傳媒機構,安排發表演講或接受訪問,這次默克爾訪日,日本各大媒體都向德方發出邀請,最後默克爾選擇造訪《朝日新聞》,一大原因是《朝日新聞》對歷史認識問題的長期關注和報道。對於因為二戰性奴「慰安婦」報道出錯而遭日本右派抨擊的《朝日新聞》來說,默克爾的來訪也是一次重要的支持。


不過,安倍政府對於默克爾的經驗分享和忠告反應相當冷淡,令人失望。外相岸田文雄聲言,日本及德國如何處理戰後問題,以及與鄰國關係的問題,存在很大差異,「日本與德國在過去的大戰中發生了什麼事?以怎樣的狀况來處理戰後問題?什麼國家才是鄰國等背景是不同的」,所以單純比較「並不合適」。


中日修好須互信

安倍談話成關鍵

自去年11月安倍晉三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後,中日緊張關係終有所緩和。除了中國民政部長李立國訪問日本,成為3年來首位訪日的中方部長級官員,日本共同社更稱,中日韓三國外長最快可於本月21及22日在首爾舉行會談。可是對於日方據報提議盡快舉行三國首腦會談,中韓兩國暫時仍有所保留,因為兩國都對安倍將於今夏發表的戰後70周年談話內容甚為關注,懷疑安倍會否在講話中淡化1990年代時任首相村山富市發表的承認戰爭責任講話,空談「面向未來」卻避提「深刻反省」和「歉意」等字眼。這也意味雙方關係在今年8月之前,難望取得具實質意義的重大突破。


中韓與日本改善關係步伐緩慢,正好說明安倍晉三在歷史問題上的態度,未能取信於兩國。中國駐日本大使程永華在英文《中國日報》上周刊登的專訪,直言默克爾最近在日本就過去歷史表明了正確態度,中方希望日方認真思考日本應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傳遞什麽樣的信息。外交部長王毅說,歷史問題「一直困擾着中日關係」,呼籲日本「不應再輸掉良知」。日本傳媒普遍認為,王毅這番話,就是要敦促安倍在戰爭結束70周年談話中,繼承前首相就殖民統治和侵略表達深切反省和歉意的內容。


中方在向日本政府發出忠告之餘,其實亦有釋出善意。程永華強調,中國今年就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舉行大閱兵等紀念活動,並不是針對某一個特定國家,王毅也表示「只要誠心來,我們都歡迎」,似乎並未排除邀請安倍晉三的可能。


中日之間的政治和領土爭端,要緩解並不容易,以釣魚島主權爭議為例,日方仍堅持「不存在領土問題的立場沒有變化」,中方也繼續派出船隻前往周邊海域,但雙方起碼少了就釣島爭議公開指摘。「習安會」後,中日關係進入了「緩和衝突」的階段,但要重建合作基礎、進入「恢復互信」的新階段,歷史問題是不能迴避的一個核心。正如默克爾所言,要得到鄰國展現寬容,必須正視歷史,安倍是時候向中國釋出善意,好好把握戰後70年紀念這個契機,在歷史問題上表現出應有的承擔態度,否則日本與鄰國關係未來數年恐怕都難有突破。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