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筆者在2005年出版《香港的殖民地幽靈》,提及要講強化本土、強調香港身分,認為這是要走的方向。但發展至今,筆者看到的卻是一種你不是我,非你即我,你死我亡的心態,這樣非常不好。這種排他性的本土意識發展下去,不只是難以保衛本土,甚至使香港的道路愈來愈窄。歸根究柢,是近10年來的本土意識討論,很大程度是以一種「非大陸」的方式來展開。筆者期望看到的,是一種建設香港實際內容的本土化。
身分不止是一股感情,而是隨着這個群體的人長年累月的交往,慢慢凝聚出一套群體獨有的文化。這些文化結晶可以是一種獨特的樂器、詩詞歌賦、生活方式、建築藝術,甚至是思想哲學等。例如潮州人就是一個有着非常明確身分的族群,一般說「潮洲佬」堅強勇悍,「潮洲妹」刻苦耐勞。潮人發展出自己的音樂,潮劇與粵劇是不同的,潮人有自己的樂器,與其他中樂樂器不同。其實何止是潮州人,蘇格蘭人也有自己的樂器,愛爾蘭人有自己的舞步,意大利人有自己的建築風格,德國人有自己的哲學家。大家愛去歐洲旅遊,就是想看他們獨特的文化內涵,而不是看連鎖快餐店。
這些文化內涵同時又是支持着這個社群凝聚起來的力量。例如已故教宗約望保祿二世,他是波蘭人,在納粹德國佔領波蘭時,年輕的他就以參與當地的話劇演出來記念自己的波蘭身分,毋忘國恥。這些家鄉風情、小說戲曲、歷代聖人等,是鼓勵着這個社群的成員面對今日的困境。
我自己是什麼?
說了這麼多,就是講身分不止是一團感情,當要說「我是××人」,這個「××」有什麼具體的內容呢?如果外人要了解某群體有何獨步天下之處,他們卻說,「我們是『非A』」,這不是一個好的答案,因為「非A」以外,未見有何屬於自己的獨特內涵。更弔詭的是,「我」是什麼取決於「A」是什麼,這種策略是繞過圈來由A來界定自己。
香港的情况是,未有深厚文化內涵,卻已凝聚起一定水平的「我群」身分。正如馬傑偉教授在其《電視與文化認同》一書中指出,香港人之所以凝聚,很大程度是源於對內地的恐懼,內地作為「他者」壓過來,讓這裏的人感到身邊的都是自家人。這正好解釋了何以現在「身分覺醒」是以「非A」方式來界定自己。就是說,我不是大陸,我比大陸高檔、文明,這邊沒有毒奶粉、沒有地溝油、沒有豆腐渣工程、香港人不會蹲着、不會隨處大小便,不會貪污腐敗(大致上)等等。進而是覺得要捍衛香港,就要把這些都排走。筆者當然不會認為上述各項是好東西,但排走這些之時沒有處理的是,我自己是什麼?有何獨特內涵,以至與台灣、澳門、西方非常不同?
這七八年來,香港民間是很努力地尋找這個「本土」,企圖建立一個「本土香港」的內涵,但筆者之見是不大成功。有人認為所謂殖民地遺產就是香港,於是擁抱着殖民地年代,但在很多50後、60後的經歷中,殖民地管治也不是那麼可愛;有人說香港行現代化管治,井井有條,但新加坡就比香港更井井有條;有人說香港文明好禮,但台灣就比香港文明好禮;有人說香港沒有毒奶粉與地溝油,但日本、澳洲、歐洲似乎也沒有這些東西;又有人說東西文化交流,這個也有點對,但澳門、新加坡也是東西文化交流之地,很多國際出版社及通訊社就選了新加坡作基地而不選香港。我們也可以說「飲茶」是香港文化,但這是廣州傳下來的東西,小籠包是上海傳過來的東西(據說前陣子有人認為應驅逐雲南米線,認為它「非本土」),西多士、奶茶是老外傳過來的;粵劇是廣州和佛山傳過來的。
沒自己內涵的「平台」路再走不通
香港一直的角色,就是作為一個讓各種文化元素展示的空間,但這個香港本身有何特色?有什麼是非常香港原創的東西?這個是大家挖掘了很久,也未能挖掘到一些較為堅實的、獨一無二的東西。香港不是法國餐館,而是港式茶餐廳,法國餐館源自其深厚文化傳統,不賣法國大餐以外的食品,港式茶餐廳的特色就是什麼也賣,香港的特色,就是沒有什麼特色。
本來沒有自己的內涵,也未至於是大問題,像以往般作為一個平台,讓各種有特色的東西都可在香港展示,包容天下客,廣納四方才,這就是過往香港可愛與優勝之處。但問題是周邊地區發展起來,這條路恐怕再走不通;更大的問題是隨着香港身分凝聚起來,無可避免要建立某種界線,界定什麼才是香港,什麼不是。無論個人與群體,在建立其身分時也要遇上這個問題,但現在只以「非大陸」來建構香港身分,則這個香港是沒有自己內容的,總不能靠「我不是什麼」就能建立「我是什麼」。
筆者期望看到的,是一種建設堅實香港基礎的本土化。香港人能夠將手上的事情都做得最好,最精彩,最有特殊風格,讓其他地方的人都對這些香港製造感興趣,香港人自己也因着這種獨步天下的創作而感到自豪。例如是大家也玩電腦,但美國人就想出了社交網絡這門子玩意;大家也吃咖喱,但日本人就創作出一種日本化的咖喱;大家也踏單車,但美國人就創造出越野單車,台灣人將單車變成一種獨特的生活品味;各個文化也有其武術套路,但李小龍就將中國武術化作一種讓其他文化的人都覺吸引的作品。
筆者期望香港的身分建設不只是「非A」,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些源於自己,卻又妙到毫巔,足以吸引別人的東西,這樣我們才可以自立於世上,不卑不亢,遠者悅,近者來。這個才是保衛香港不被同化、不至消失的方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講師
身分不止是一股感情,而是隨着這個群體的人長年累月的交往,慢慢凝聚出一套群體獨有的文化。這些文化結晶可以是一種獨特的樂器、詩詞歌賦、生活方式、建築藝術,甚至是思想哲學等。例如潮州人就是一個有着非常明確身分的族群,一般說「潮洲佬」堅強勇悍,「潮洲妹」刻苦耐勞。潮人發展出自己的音樂,潮劇與粵劇是不同的,潮人有自己的樂器,與其他中樂樂器不同。其實何止是潮州人,蘇格蘭人也有自己的樂器,愛爾蘭人有自己的舞步,意大利人有自己的建築風格,德國人有自己的哲學家。大家愛去歐洲旅遊,就是想看他們獨特的文化內涵,而不是看連鎖快餐店。
這些文化內涵同時又是支持着這個社群凝聚起來的力量。例如已故教宗約望保祿二世,他是波蘭人,在納粹德國佔領波蘭時,年輕的他就以參與當地的話劇演出來記念自己的波蘭身分,毋忘國恥。這些家鄉風情、小說戲曲、歷代聖人等,是鼓勵着這個社群的成員面對今日的困境。
我自己是什麼?
說了這麼多,就是講身分不止是一團感情,當要說「我是××人」,這個「××」有什麼具體的內容呢?如果外人要了解某群體有何獨步天下之處,他們卻說,「我們是『非A』」,這不是一個好的答案,因為「非A」以外,未見有何屬於自己的獨特內涵。更弔詭的是,「我」是什麼取決於「A」是什麼,這種策略是繞過圈來由A來界定自己。
香港的情况是,未有深厚文化內涵,卻已凝聚起一定水平的「我群」身分。正如馬傑偉教授在其《電視與文化認同》一書中指出,香港人之所以凝聚,很大程度是源於對內地的恐懼,內地作為「他者」壓過來,讓這裏的人感到身邊的都是自家人。這正好解釋了何以現在「身分覺醒」是以「非A」方式來界定自己。就是說,我不是大陸,我比大陸高檔、文明,這邊沒有毒奶粉、沒有地溝油、沒有豆腐渣工程、香港人不會蹲着、不會隨處大小便,不會貪污腐敗(大致上)等等。進而是覺得要捍衛香港,就要把這些都排走。筆者當然不會認為上述各項是好東西,但排走這些之時沒有處理的是,我自己是什麼?有何獨特內涵,以至與台灣、澳門、西方非常不同?
這七八年來,香港民間是很努力地尋找這個「本土」,企圖建立一個「本土香港」的內涵,但筆者之見是不大成功。有人認為所謂殖民地遺產就是香港,於是擁抱着殖民地年代,但在很多50後、60後的經歷中,殖民地管治也不是那麼可愛;有人說香港行現代化管治,井井有條,但新加坡就比香港更井井有條;有人說香港文明好禮,但台灣就比香港文明好禮;有人說香港沒有毒奶粉與地溝油,但日本、澳洲、歐洲似乎也沒有這些東西;又有人說東西文化交流,這個也有點對,但澳門、新加坡也是東西文化交流之地,很多國際出版社及通訊社就選了新加坡作基地而不選香港。我們也可以說「飲茶」是香港文化,但這是廣州傳下來的東西,小籠包是上海傳過來的東西(據說前陣子有人認為應驅逐雲南米線,認為它「非本土」),西多士、奶茶是老外傳過來的;粵劇是廣州和佛山傳過來的。
沒自己內涵的「平台」路再走不通
香港一直的角色,就是作為一個讓各種文化元素展示的空間,但這個香港本身有何特色?有什麼是非常香港原創的東西?這個是大家挖掘了很久,也未能挖掘到一些較為堅實的、獨一無二的東西。香港不是法國餐館,而是港式茶餐廳,法國餐館源自其深厚文化傳統,不賣法國大餐以外的食品,港式茶餐廳的特色就是什麼也賣,香港的特色,就是沒有什麼特色。
本來沒有自己的內涵,也未至於是大問題,像以往般作為一個平台,讓各種有特色的東西都可在香港展示,包容天下客,廣納四方才,這就是過往香港可愛與優勝之處。但問題是周邊地區發展起來,這條路恐怕再走不通;更大的問題是隨着香港身分凝聚起來,無可避免要建立某種界線,界定什麼才是香港,什麼不是。無論個人與群體,在建立其身分時也要遇上這個問題,但現在只以「非大陸」來建構香港身分,則這個香港是沒有自己內容的,總不能靠「我不是什麼」就能建立「我是什麼」。
筆者期望看到的,是一種建設堅實香港基礎的本土化。香港人能夠將手上的事情都做得最好,最精彩,最有特殊風格,讓其他地方的人都對這些香港製造感興趣,香港人自己也因着這種獨步天下的創作而感到自豪。例如是大家也玩電腦,但美國人就想出了社交網絡這門子玩意;大家也吃咖喱,但日本人就創作出一種日本化的咖喱;大家也踏單車,但美國人就創造出越野單車,台灣人將單車變成一種獨特的生活品味;各個文化也有其武術套路,但李小龍就將中國武術化作一種讓其他文化的人都覺吸引的作品。
筆者期望香港的身分建設不只是「非A」,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些源於自己,卻又妙到毫巔,足以吸引別人的東西,這樣我們才可以自立於世上,不卑不亢,遠者悅,近者來。這個才是保衛香港不被同化、不至消失的方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講師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