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現金如氧氣 買樓莫借盡長青網文章

2015年03月0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3月07日 06:35
2015年03月07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筆者一直認為,如想投資有成,學習較資本更重要。「股神」巴菲特每年發表的《致股東的信》,往往會論述他的投資理念,投資者實不應放過學習,而今年巴菲特在《致股東的信》論及「現金」的重要性,指出為何集團經常持有高達200億美元的流動資金。


「股神」指出,不少健康企業視現金為非生產性,應盡量減少而盡量投資。但其實現金如同「氧氣」,平時人們不覺它存在的重要性,到了一旦缺氧,才知大件事;要警覺的是,平常日子,市場無事,但「明天永遠是不確定的」(tomorrow is always uncertain),就如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金融市場缺水之時,巴郡因擁有大量現金,可在3星期內斥資達156億美元來掃貨。


巴菲特又指出,公司在收購時,就算遇上好的資產,如果買入價非常高,這筆本是良好的投資,也可能變成鹵莽的投機,隨時要很久才能返本賺錢。而可作收購的好企業,應能滿足三大要求——強大和可靠的盈利能力、大量的流動資產、不會出現大筆短期現金需求。


胡仙1億售虎豹 現值逾百億

如何將巴菲特的智慧應用於投資樓市?筆者記得1997年時人人要樓不要錢,到了亞洲金融風暴來臨,星島前主席胡仙因為財困,結果要將大坑虎豹別墅僅以1億多元售予手頭現金充裕的李嘉誠,之後地皮重建為豪宅「名門」,現時這個物業市值應超過100億元。


最近,市場漸出現多按樓盤,反映原來香港也有大批業主要借「財仔」,現金闕如,對抵抗逆市實力不足,他們似乎並不明白tomorrow is always uncertain的道理。


入市價過高 好投資也變壞投機

其實,縱使有實力,基本因素如何好,入市也要看價錢是否過高,否則便是「鹵莽的投機」,而買樓也要看租金回報(如股票或企業的盈利能力),是否偏低,而買樓以後,也要有一定現金作比如失業等的後備所需。


宏利保險最新公布訪問了亞洲區共4000名投資者的投資情緒指數調查顯示,香港的投資情緒向下,主要是受訪者認為樓價過高和美國將會加息,而調查中較有趣的是,對於去年投資成績不滿意的,受訪者主要認為有三大原因﹕(一)涉足過高風險;(二)持有太多現金;以及(三)出現了意料之外的市場事件(圖1)。如他們能早一點讀到巴菲特最新的《致股東的信》,會否做得更好?


投資靠運氣 易增風險

宏利的調查又指出,覺得去年投資成績滿意的香港被訪投資者,當中有18%認為他們是純因好運而賺錢。宏利認為,若靠運氣投資,會增加了投資風險。未知大家買樓時,是否靠運氣,還是做好分析和部署,有足夠財政實力才入市?


金管局最近進一步收緊樓宇按揭,令一般人更難儲首期買樓。對此,財政司長曾俊華作出回應:「如沒有能力,便不要買樓。」這不能說錯,尤其若要借「財仔」才可上車,便更加不應該。不過反過來說,如一般人原本儲夠首期,卻因金管局收緊按揭以致首期不足,才要透過借「財仔」買樓,那又應甚樣去評說呢?


政府自2010年底開始,已先後多次推出辣招稅和收緊按揭,以期冷卻樓市,結果又是怎樣的呢?根據民間智庫智經最新發表的研究,有關措施推出後,雖然能令交投減少,樓價卻仍是大漲小回,更甚是細單位樓價,反而升得較大單位更快(圖2),令低下階層更難上車。


辣稅反挾高細單位樓價

其實道理很簡單,辣招稅對大價樓影響更大,投資資金便更加湧向細單位,另一方面,低下階層因收入少,開支難減,儲錢買樓較富裕階層更難,而收緊按揭,低下階層便要儲更多錢才可以買樓,但細單位樓價反升得更快,真不知道政府是要幫他們上車,還是要將他們趕出樓市?

萊坊最新發表《財富報告》指出,去年超級富豪(扣除自住物業後,資產達約2.3億元或以上)數目增長率達5%或以上的城市中,有6個位處亞洲,當中香港共有約53名的十億富豪,為亞洲城市中最多富豪的城市。


而在物業資產而言,香港超級富豪每人擁有約4.6個住宅物業,僅次於中國超級富豪擁有4.7個住宅物業,膺全球第二,相比一般市民一樓難求,情况突出。


坐等資產升值 較打工易發達

筆者一直說,樓價升不是問題,只要人們收入升幅追得及便可以。近年香港樓市最大問題,是樓價升幅遠遠跑贏一般人的收入升幅,而收緊按揭,更令「掹掹緊」的人更難買樓,但富人卻有能力再吸納物業,令到貧富懸殊加劇,社會怨氣更重。


在美國也有相似情况,金融海嘯後的樓市交投,新買家屬非首次置業比例遠高於第一次買樓的,即令房屋資產更集中在少數富人的手上。聯儲局最新的半年度貨幣政策報告一項數據甚有參考意義﹕美國人財富佔收入比率又再升至6倍以上水平(圖3),反映美國人的財富增值,高於收入增長,亦即是靠打工難致富,擁有資產等待升值更容易發達,這當然和聯儲局的印銀紙脫不了關係。


要留意的是,過去20年前,曾有兩次有關比率高於6倍後,便出現科網股爆破和金融海嘯,現在比率又再高於6倍,會否金融危機也已不遠了?

明報記者 陸振球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