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這石屎森林後現代社會,從政府、政界、財經界到學術界的論述多半一口堅持香港為商業城市,以經濟及西方資本主義為主導,其他表徵文化及生活的林林總總如哲學、歷史、藝術等等,都要「靠邊站」,極其量只能算是點綴品,替整天營營役役的香港人增添一點點生活情趣及品味而已,嚴格來說是可有可無的。
對這類近乎壟斷式的主流論述,我有另類的看法,我這看法的推論,始於嘗試回答一個問題:今時今日,當互聯網及市場經濟如水銀瀉地強闖香港人日常生活的各方各面,我們為什麼要讀詩寫詩?
詩人是人類的先行者
2012年,與浸會大學兩位教授編《文字試作》一書。為了寫一篇序,我用心讀了書內一組詩好幾次,驚訝詩人好像在和我對話,現在這篇文字是我對這個不尋常的生活經驗的回應,我在書寫的過程中,盜用了他們的話語,謹在此鳴謝,也深感不安。生活經驗是非常珍貴的,一定要作詩將他們一一記錄下來,古人說,有詩為證。
人類的思考經常是從圖景開始,花前月下,盛世亂世,天堂地獄,詩人都將這些圖案以文字描繪下來。在太空人登月之前,李商隱已描寫了孤冷寂寞的嫦娥;在地質學家呈現地球核心構造前,但丁已描寫了一層又一層地獄。一代又一代詩人引領人類的想像力,然後科學家才慢慢「後知後覺」地驗證這些圖像。
一個沒有詩人和詩歌的社會,也就沒有想像力,沒有感情,只餘營營役役,框住了我們的心靈,這是何等悲哀?就讓我們盡情舞文弄墨,尋回自己自由開放的心靈。釋放自己吧,釋放社會的可能性(society's possibilities)吧!
詩是人類珍貴的發明,詩人的片言隻語旨在捕捉心靈的螢火蟲。驟然的脈搏跳動,你我摩擦出來的體溫,我「醉人的酒窩(因你而起)」,要趕快作詩記錄下來,因為恐怕忘記了,也知道「我記得的你卻遺忘了」。詩人的「我記得」、「我覺得」在書內兩首詩裏用了不下40次,重複又重複,也許根源於內心惶恐。忘記了感覺,形同死亡。
年輕的詩人好像從我的口中偷走了我的話語(steal words out of my mouth),他們不約而同的懷念祖父母、舊愛的親吻、掌心、心坎的餘溫、兩代及兩性之間的陳年往事;他們也同時批判工作和在香港當下生活,「我覺得疲倦」這句話也寫上了20次,那是人獨處時慨嘆「生命易碎」,吾生也有涯,永別,寂寞,死亡……唏噓之餘,詩人沒有忘記「感情往心裏寫」,抓緊時間去作情詩,寫着,寫着,就為了尋找,等待那「最愛的另一半」。
詩人洞悉世情、人情、愛情,卻慶幸仍感覺到「我的溫度」,詩是人與自我的對話,也是一連串的獨白,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讀詩時與詩人真情對話
《文字試作》一書收集的詩歌創作全部都是來自年輕的一群,但詩的創作非熱血青年之獨愛,我在2009年,有幸替當時已經高達80多歲的陳一豫先生策劃他的第二本詩集——《山近樓詩詞手寫本》。為了寫序,我整夜不眠一口氣讀完了整本詩集,也算是我的造化。自憐不才之餘,更為先生的詩才天才,感到震撼。他內心裏的志情意,如鬼斧神工,一字一句如碧溪水長流,道盡了人生的無常。
我自覺自己五音不全,也不通詩詞歌賦,嚴格來說,我是半個「藝術文盲」。但,感於內,形於外。當我注神凝目於宣紙上,彷彿親身感受到陳老先生在墨香書香花草香的情境裏,譜寫着個人的樂曲,他將我國的傳統人文精神及情操帶到了另一高潮,我有幸參與其事,細味先生的詩,驚歎於他行楷的身段。
先生的詩,我口裏誦着,心領神會。我驚覺自己已經闖入了先生的內心世界,忘年相交,由領會同情到了解。讀詩賞花,觀月聽濤,從此盜先生的詩,借先生的詩,學先生的詩,模仿先生的行為操守,又是人生的另一境界。
詩言志,表衷情。如果我的前半生是「藝術文盲」, 那麼我一定不會讓我的後半生如此乏味,正如先生所稱,一己之幽憂,匹夫之涕泗,那是芻狗群生,對不仁天地的共鳴。
修竹蕭蕭搖北朔,
春光都在向陽紅。
詩的感染力往往可以衝破國家與宗教的界線,橫跨生死與古今的鴻溝,拉近靈魂與代際的距離。沒有詩, 哪有優雅社會,優質生活(good society, good life)?
寫到這裏, 我不禁想起這樣的一幕:俄國詩人齊瓦哥醫生(Dr. Zhivago)半夜醒來,點了蠟燭,拿出紙筆,伏案寫情詩,總忘不了遠方的戀人Lara。屋外白雪無盡,風起雲湧,枯枝不停地敲打窗戶,狼狗有長嗥,像在呼冤,詩人也驚覺東方已白。
詩帶來的優美情景,非詩人雅士獨享的水中花、鏡中月,而是每一個香港人都可以憧憬的今世卷。香港人,讓我們的生活仍然充滿激情與愛, 情在心裏,詩在你手上!
陳國賁
Founder and Chairman, Chan Institute of Social Studies(CISS)
陳氏社會研究學院創辦人及主席、香港浸會大學首任社會學講座教授
對這類近乎壟斷式的主流論述,我有另類的看法,我這看法的推論,始於嘗試回答一個問題:今時今日,當互聯網及市場經濟如水銀瀉地強闖香港人日常生活的各方各面,我們為什麼要讀詩寫詩?
詩人是人類的先行者
2012年,與浸會大學兩位教授編《文字試作》一書。為了寫一篇序,我用心讀了書內一組詩好幾次,驚訝詩人好像在和我對話,現在這篇文字是我對這個不尋常的生活經驗的回應,我在書寫的過程中,盜用了他們的話語,謹在此鳴謝,也深感不安。生活經驗是非常珍貴的,一定要作詩將他們一一記錄下來,古人說,有詩為證。
人類的思考經常是從圖景開始,花前月下,盛世亂世,天堂地獄,詩人都將這些圖案以文字描繪下來。在太空人登月之前,李商隱已描寫了孤冷寂寞的嫦娥;在地質學家呈現地球核心構造前,但丁已描寫了一層又一層地獄。一代又一代詩人引領人類的想像力,然後科學家才慢慢「後知後覺」地驗證這些圖像。
一個沒有詩人和詩歌的社會,也就沒有想像力,沒有感情,只餘營營役役,框住了我們的心靈,這是何等悲哀?就讓我們盡情舞文弄墨,尋回自己自由開放的心靈。釋放自己吧,釋放社會的可能性(society's possibilities)吧!
詩是人類珍貴的發明,詩人的片言隻語旨在捕捉心靈的螢火蟲。驟然的脈搏跳動,你我摩擦出來的體溫,我「醉人的酒窩(因你而起)」,要趕快作詩記錄下來,因為恐怕忘記了,也知道「我記得的你卻遺忘了」。詩人的「我記得」、「我覺得」在書內兩首詩裏用了不下40次,重複又重複,也許根源於內心惶恐。忘記了感覺,形同死亡。
年輕的詩人好像從我的口中偷走了我的話語(steal words out of my mouth),他們不約而同的懷念祖父母、舊愛的親吻、掌心、心坎的餘溫、兩代及兩性之間的陳年往事;他們也同時批判工作和在香港當下生活,「我覺得疲倦」這句話也寫上了20次,那是人獨處時慨嘆「生命易碎」,吾生也有涯,永別,寂寞,死亡……唏噓之餘,詩人沒有忘記「感情往心裏寫」,抓緊時間去作情詩,寫着,寫着,就為了尋找,等待那「最愛的另一半」。
詩人洞悉世情、人情、愛情,卻慶幸仍感覺到「我的溫度」,詩是人與自我的對話,也是一連串的獨白,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讀詩時與詩人真情對話
《文字試作》一書收集的詩歌創作全部都是來自年輕的一群,但詩的創作非熱血青年之獨愛,我在2009年,有幸替當時已經高達80多歲的陳一豫先生策劃他的第二本詩集——《山近樓詩詞手寫本》。為了寫序,我整夜不眠一口氣讀完了整本詩集,也算是我的造化。自憐不才之餘,更為先生的詩才天才,感到震撼。他內心裏的志情意,如鬼斧神工,一字一句如碧溪水長流,道盡了人生的無常。
我自覺自己五音不全,也不通詩詞歌賦,嚴格來說,我是半個「藝術文盲」。但,感於內,形於外。當我注神凝目於宣紙上,彷彿親身感受到陳老先生在墨香書香花草香的情境裏,譜寫着個人的樂曲,他將我國的傳統人文精神及情操帶到了另一高潮,我有幸參與其事,細味先生的詩,驚歎於他行楷的身段。
先生的詩,我口裏誦着,心領神會。我驚覺自己已經闖入了先生的內心世界,忘年相交,由領會同情到了解。讀詩賞花,觀月聽濤,從此盜先生的詩,借先生的詩,學先生的詩,模仿先生的行為操守,又是人生的另一境界。
詩言志,表衷情。如果我的前半生是「藝術文盲」, 那麼我一定不會讓我的後半生如此乏味,正如先生所稱,一己之幽憂,匹夫之涕泗,那是芻狗群生,對不仁天地的共鳴。
修竹蕭蕭搖北朔,
春光都在向陽紅。
詩的感染力往往可以衝破國家與宗教的界線,橫跨生死與古今的鴻溝,拉近靈魂與代際的距離。沒有詩, 哪有優雅社會,優質生活(good society, good life)?
寫到這裏, 我不禁想起這樣的一幕:俄國詩人齊瓦哥醫生(Dr. Zhivago)半夜醒來,點了蠟燭,拿出紙筆,伏案寫情詩,總忘不了遠方的戀人Lara。屋外白雪無盡,風起雲湧,枯枝不停地敲打窗戶,狼狗有長嗥,像在呼冤,詩人也驚覺東方已白。
詩帶來的優美情景,非詩人雅士獨享的水中花、鏡中月,而是每一個香港人都可以憧憬的今世卷。香港人,讓我們的生活仍然充滿激情與愛, 情在心裏,詩在你手上!
陳國賁
Founder and Chairman, Chan Institute of Social Studies(CISS)
陳氏社會研究學院創辦人及主席、香港浸會大學首任社會學講座教授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