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健﹕關門拒客 只是權宜之計長青網文章

2015年03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3月03日 06:35
2015年03月0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每年春節,上海都會變得空蕩蕩,因為來滬工作、求學之人多回鄉度歲,本地人也常外出度假。開車不堵、地鐵不擠,幾乎成為春節除了團聚之外,最值得期待的感受。


但有些時候,期望愈大,失望也就愈大。節日裏地鐵乘客數量減少,惟平時大家熟悉乘坐規範,雖擁擠倒也井然有序。但春節裏,地鐵上猛然間換成了大量不熟悉城市公交規則之人,尤其是些稚童,為地鐵秩序帶來別樣考驗:「熊孩子」和「小魔怪」無處不在,默許甚至縱容稚童大聲喧嘩、追逐嬉鬧、亂扔雜物、隨處便溺的成年人也比比皆是。


城市有規範 遊客未慣

這突然令筆者想起,香港特區政府最近表示,將在「兩會」期間與中央有關部門探討,限制或減少內地旅客赴港數量。特區的「特權」的確令人羨慕,但「特權」所能帶來的不過是權宜之計,無助於解決橫亘在港人和內地人之間的矛盾,而這與上海地鐵亂象相似,最初來源於城鄉行為和規範之間的差異。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的行為其實與天性關係不大,主要受後天教育影響。初入城市者,因未接受過城市生活行為規範的教育,我行我素自然格格不入。既然無權將這些人擋在門外,那只能坦然接受,然後想辦法讓他們融入城市社會。這樣說,並非源於城市居民身分的傲慢,而是中國城市化建設之勢浩浩蕩蕩,構建與城市化相符合的社會規範、培養適合城市化生活的人群,同樣不可逆轉。


城市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而人的城市化,並不僅僅局限於為入城者建立社保體系、配套衛生健康系統、改變農民勞動關係,更重要的是引入城市生活規範,讓所有人接受、適應。


比如說,相比於農村人與人之間的零距離狀態,城市居民之間距離感明顯增大,「私人空間」概念漸獲認同,這個空間不僅是物理上的,還包括精神上的。一旦外人誤入其概念上的領地,言行也好、物體也罷,都會引發不適。公共環境中的行為,均以不侵犯他人之私人空間為界。其實,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地鐵裏的亂象令人頭痛,也解釋了為什麼港人對內地客印象極差,就是因為很多人並沒有遵守城市化的社會規範。


適應需時 互諒減隔閡

對於個人而言,與城市化生活相匹配的習慣與能力需要不斷學習;對於社會而言,與城市化相匹配的規範也需在不斷的糾正中逐步完善。這都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其中總免不了各種矛盾、衝突、不適應。面對這些,如果相互間拒絕理解,簡單粗暴地採取關門策略,只會加深隔閡。上海是這樣,香港也是這樣。


作者簡介﹕內地資深傳媒人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