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財政預算案撥100億元予醫管局設基金,利用投資回報推動公私營協作計劃。食物及衛生局長高永文表示,公院輪候時間長的非緊急手術項目可考慮納入公私營合作,包括大腸癌篩檢後需跟進的照腸鏡。據悉,醫管局正與非政府機構商討合作,其中包括照腸鏡等,以縮減公院長龍。
明報記者 梁杏怡 冼韻姬
門診計劃可納糖尿等 擴18區
醫管局2007年起推行公私營協作計劃。高永文接受本報專訪稱,公私營協作需資助病人走到私營市場,成立基金可避免每年在預算案時逐項申請。政府正鼓勵醫管局物色可納入公私營協作的範籌,如現時普通科門診的計劃只包括高血壓病人,將來可考慮涵蓋糖尿病人或其他病症,亦可由3區擴大至18區。
高永文亦提出將公立醫院輪候時間較長的「選擇性手術」服務納入計劃。以大腸癌篩檢計劃為例,在大便隱血測試驗出呈陽性的病人,下一步需照腸鏡確認有否瘜肉或患癌,這些病人現安排到公院排期,若醫管局不能承擔所有個案,便要考慮公私營合作,模式可以由非牟利組織、商業集團或個別醫生參與。消息稱,醫管局正與非政府機構洽商公私營合作提供照腸鏡服務,如發現瘜肉可即切除,但若已發展成癌症,則可因應病人意願決定是否返回公院跟進。
醫管正洽合作 有癌可返公院
據了解,當局評估未必所有手術都適合公私營合作,如複雜手術,病人未必能承擔私院費用,癌症治療亦需手術、化療及電療等團隊治療。同時,當局須平衡醫生人手,避免太多專科個案改到私院求診,以致「挖走」公院專科醫生。
公私營協作計劃被指參與率低,普通科門診計劃僅兩成受邀醫生參加。高永文認為,確實有私家醫生沒餘力參與,強調現階段所需醫生數目足夠,但長遠會檢討參與人數。
稱非「益」私醫 會檢討資助額
私家醫生常被指「叫高價」,高永文指一定存在「討價還價」過程,但不認同是「益」私家醫生,因現時尚有醫生不滿意資助額,醫管局亦會做市場調查,參考私營市場成本,下一階段會檢討資助幅度。
上屆政府預留500億元推動醫療改革,現縮至300億,當中100億投入自願醫保高風險池。高永文承認自願醫保對退休人士及年輕人吸引力不大,強調目標對象不是所有人,而是中產。醫保只是提供多一個選擇,高風險病人若有血壓高、糖尿病等保險未必包的長期病,仍有權用公營服務,但他們亦有可能患其他病,例如生膽石要入院數日,這時便可靠保險選擇到私院治療。
高重申本港靠公營醫療服務為主,此制度不能改變,但可以更善用私營醫療,紓緩公院壓力。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