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烈士vs.叛國者 血案分化俄國長青網文章

2015年03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3月02日 06:35
2015年03月02日 06: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湼姆佐夫在葉利欽時代上位,是當時俄羅斯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的推手之一,迄今與西方關係依舊密切,他死後西方領袖對其不乏讚譽之辭,《經濟學人》評論其死訊的文章以「自由派烈士」為題,讚揚他與其他俄國政治領袖不同,為人清廉。但在俄羅斯反對派不成氣候的當下,湼姆佐夫之死究竟有多大影響,實屬疑問。


不少俄羅斯人不滿湼姆佐夫在烏克蘭和克里米亞問題上的立場,質疑他是「叛國者」。總統普京表態血案是「挑釁」後,他們亦紛紛表態支持普京,反駁外界對克宮角色的質疑,甚至暗示是國內自由派自己殺死湼姆佐夫,陰謀嫁禍普京。


經濟學人:血腥事件恐失控

專欄作家奧申斯基(Dmitry Olshansky)在事發後數小時暗示應歸咎於俄羅斯前首富霍多爾科夫斯基,甚至炮轟國內自由派懷疑普京的人是「單純的綿羊」。霍氏因反對普京繫獄多年,去年突然獲釋後避走國外,但未減染指政壇之心,有份支持昨日原本是反普京示威的遊行。


湼姆佐夫街頭被殺,有評論形容令人想起前蘇聯崩潰後初期,擔心屢有政治人物被暗殺的狀况會捲土重來。《經濟學人》文章形容,今日的俄羅斯政府沒有舊時意識形態和鎮壓能力,但有可能淪落入大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在《惡魔》一書中描繪的道德退化和政治恐怖主義的景况,再有血腥事件在所難免。


三成政治謀殺與種族相關

這宗暗殺案難擺脫政治謀殺嫌疑,根據智庫研究,放眼全球,類似血案自1970年代以來呈上升趨勢,自1970至2013年,全球平均每年有15人因政治因素遭謀殺(1945至1969年間只有5人),當中約8%發生於俄羅斯與東歐。湼氏遇害原因未明,但統計顯示,29%政治謀殺受種族或分離主義情緒影響。


綜合報道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