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對於新疆頻發恐襲的原因,官媒常歸咎於外部勢力,卻無深入分析內部原因。出身南疆喀什的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原副會長阿布杜•熱依木•伊明指出,新疆恐襲問題,源於1949年後各種運動中造成了大量文盲、教盲,並有部分人無法享受改革開放成果,令外部勢力有機可乘。他說,目前中央政策已找對方向,但矛盾積澱已久,仍有慣性。
明報記者 麥俊 北京報道
「沒有內應 外部勢力難介入」
阿布杜生於1933年的南疆,1981年起在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工作20多年,曾任該會副會長、中東問題副研究員。談到新疆的極端思想與恐襲上升趨勢時,阿布杜表示,總有人提國外的反動宣傳,但也有學者指出,如果沒有內應,外面的宣傳就不起作用,「這證明國內有問題」。
他認為,與教育、貧困一樣,缺少對伊斯蘭教的常識,也是新疆恐怖主義猖獗的原因之一,「只知道自己是穆斯林,但穆斯林是幹什麼的,哪個事情應該做,哪個事情不應該做,都不知道」。他憶述,1940年自己上小學時,學校裏有宗教課程,教授基本的伊斯蘭宗教常識,但這類課程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被取消。
取消宗教課 難學基本常識
阿布杜表示,現在的新疆,從小學到大學都沒有宗教課程,一般人都缺少宗教常識,包括大學裏有高級教職的人。他說,對伊斯蘭教不熟悉,令蠱惑人心的宣傳有機可乘。阿布杜舉例說,現在很多新疆恐襲中的被捕者,被問及伊斯蘭教義時都「一問三不知」。阿布杜透露,針對這一情况,國家現正編製宗教常識教材,計劃在新疆少數民族學生中試用並推廣。
文革後學費 普通農民難負擔
阿布杜認為,文盲問題也是新疆恐怖主義抬頭的土壤。他說,自己上中學時,正值軍閥才主政新疆,當時學生不多,上學不用錢,還包一日三餐,一年包兩件衣服。甚至從家鄉喀什到烏魯木齊上課的路費,也是由學校負擔。阿布杜憶述,當時仍然使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文字易學,很多年紀大的人也會寫字。現代維吾爾文字幾經變易,現採用阿拉伯字母。文革時,新疆很多學生也一樣,搞串聯(即走訪各地鬧革命)不上課。文革結束後,學費成了新疆教育的一個難題,阿布杜憶述,1970年代曾有新疆人大代表反映,除城市裏的公務員、富裕階層子女外,一般農民都交不起學費。在這種背景下,新疆「出現了一大批文盲和教盲」。
此外,改革開放中全國範圍內的社會問題,對新疆也有不同作用。阿布杜表示,改革開放初期,中央提出發展新疆經濟,在內地發生的徵地、拆遷等問題,新疆也有發生,但因語言、民族差異更加複雜:「內地是一個民族之間(的矛盾),而且內地人文化程度高,也有門路,能夠說話,能夠上訪。我們那個地方,誰上訪?誰告狀啊?官員都是漢族的。」
阿布杜表示,新疆雖然面積很大,但可耕種土地有限,現在很多商場和高樓,都是原來農民種地的地方。他說,與內地其他地方一樣,新疆一些官員當時也與發展商勾結,低價購買農地並逼遷,有時甚至把警察叫來,恐嚇農民,指他們若不搬走,就是「民族分裂分子」,「老百姓很害怕聽到這種話,就都搬走了」。他說,此類事件逐漸激化了民族矛盾後,境外的反動宣傳便可借題發揮。
警恐嚇控農民「分裂」助逼遷
阿布杜表示,目前新疆的政府已經重視就業、教育等問題,並更重視保護合法宗教活動,「但現在還有一個慣性,還有一個過程,這個矛盾都是沉澱下來的」。
【系列完】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