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北京的維族大學生多是來自新疆的精英,並已離開新疆多年,雖然這個群體的背景、價值觀等跨度很大,但仍會面對個人認同、融入方面的各種困惑。
23歲的阿里木江•阿迪力目前是一名時裝設計專業大學生,已經擁有自己品牌的婚紗。他說,其婚紗設計混合了現代和維吾爾傳統元素,也代表着自己尋根的過程:婚紗上用到的維吾爾語,是他幾乎不會書寫的文字。他說,把維吾爾文化元素融合至設計中,正是挑戰自己的弱項,「我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一丁點都沒有接觸到,連我民族的歷史都不了解,因為我上的是漢族學校……我沒有辦法,我受的教育就是這樣的……但起碼我覺得人不能忘本」。
「我是長着維吾爾臉孔的漢人」
阿里木江生於阿克蘇一個公務員家庭,幼兒園起就在漢族學校受教育,後來參加了內地的新疆班(即外省市在中小學專為新疆學生開設的班),並成為北京服裝學院首批維族學生之一。他認為,自己讀漢族學校,受優質教育,「成了一個很好的人」,唯一缺失,是對本民族歷史文化不夠了解。「我就是長着維吾爾面孔的漢人,沒有受到維吾爾族文化的教育……我到這個(時候)意識到,應該還不晚吧?」
他認為,這並非只是維族的問題,在他的漢族同學中,也很少人對「中國風」設計感興趣。阿里木江說,將來有了孩子之後,希望引導下一代同時接觸維吾爾和漢族的文化,希望他們不會像自己一樣「被連根拔起」。
阿里木江說,自己對宗教採取「中立」態度,他引用電影《少年派》的對白解釋着自己的宗教觀:「宗教出生就跟着你,你沒有選擇,就被選擇了。」他說,家人雖是公務員,不會去清真寺,但仍信奉伊斯蘭教,自己從小也耳濡目染。他說,自己尚未準備好做一個好的穆斯林,「沒有準備好控制好自己的行為,不能保證不喝酒」。但若以後信奉宗教,很可能信奉伊斯蘭教,因為其倡導的是健康和科學的生活方式。
在京虔誠維族生:盼畢業回鄉
相比之下,同樣為「90後」的在京維族大學生阿卜杜熱黑木則虔誠許多。來自南疆和田的他,每周至少做一次禮拜。他說,對於祈禱用的阿拉伯語經文,自己也是只懂得大概,平時課業繁重,只能靠上網查閱教義。對於阿卜杜熱黑木來說,北京是個壓力很大的城市。他說,自己目前在學校,只能算是個「學渣」(內地俗語,形容成績差的學生)。他說,北京有才華的人太多,生活成本也高,畢業後希望回老家就業,幫助更多的人。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