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歐陽五﹕「港獨」會在普選中做大嗎?長青網文章

2015年02月2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2月24日 06:35
2015年02月2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新年以來,圍繞「港獨」的爭論日漸激烈。香港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本月已兩度直斥「港獨氣焰囂張」。港府則在近期發布通告禁用「中港關係」一詞,被指意在釐清中央與香港非對等關係。


然而另一邊廂,繼民陣遊行中有市民手持龍獅旗及「香港獨立」的標語後,本土派團體近期在屯門、沙田等大型商場發起的所謂「光復運動」,再次出現了「港獨」標誌。


在梁振英點名批評《學苑》刊物之前,「港獨」問題在官學兩界諱莫如深,原因在於本港社會對於如何看待「港獨」存有爭議。不少觀點認為,香港的本土意識有其產生的社會原因,並非全部等同於「港獨」。


一個地區的本土意識自然不都會引發「獨立建國」行動,但在特殊的制度背景下,本土意識最終觸發分離主義的可能性卻是存在的,尤其是在民主制度建立的初期。


有北京學者在一份香港政改的研究報告中稱,國族化與民主化是影響分離主義產生及發展的兩個因素。高民主、高國家認同的地區最有助於抑制分離主義,既無分離主義產生的土壤,又有民主制度作為保障。而一個民主不成熟且民衆對國家認同度較低的地區,分離勢力往往會借助政治的不穩定做大做强。


若把香港放在上述政治模型中看,通過建構民主制度來抑制「港獨」是最好的辦法,即發展為高民主、高國家認同的地區。但如果民主呈現無序發展,「港獨」在普選中發展為有影響的政治勢力,也非危言。


例如按照激進泛民設計的普選方案,反對派在參選過程中會將自己定位於本土利益的代表,考慮到內地與香港存在的誤解與分歧,在普選壓力之下,溫和派別也可能會向本土意識傾斜。屆時為了爭奪選票,反對派會與溫和的本土主張切割,進而宣揚諸如反對中央管治等更加激進的思想,「港獨」便可能借此「登堂入室」。


「台獨」的演變便與此高度相關。民進黨本以宣揚本土意識自居,但自李登輝接任國民黨主席以後,由台灣本土人士組成、高喊本土意識的「主流派」在國民黨內逐漸上位。為了在選舉中與國民黨區分,民進黨進而提出了更加激進的「台獨」主張,並發展為「台獨黨綱」。


制度演變應與國家認同提升同步進行

「兩制」在「一國」的基礎上實現,這是香港的政治現實。若「港獨」演變為實質政治行動,香港的穩定便再難保證(如《基本法》第18條之情形)。因而通過提委會提名特首候選人,至少可確保出閘者的政綱之爭維持在「一國共識」與可行性框架之內。避免分離主義與民粹主義給香港造成負面影響,這是北京的底線,亦為最務實的選擇。


北京並沒有否決2017年之後香港政治制度進一步改革的可能性,但制度的演變應與國家認同的提升同步進行,後者則是另一項複雜的社會工程。若按《學苑》所說,「香港年輕人對港獨的呼聲愈來愈高」,想必北京不會冒着分離主義做大的風險而作出新的決定。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