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際評論﹕軍事介入鄰國 普京列根誰更狠?長青網文章

2015年02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2月23日 06:35
2015年02月23日 06: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昨天是烏克蘭政權變天一周年的日子,然而烏克蘭動盪分裂局面到底還要持續多久,實在無人能說得準。烏俄德法四國領袖周前達成的明斯克停火協議,至今仍未全面落實,烏東武裝上周還成功奪下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之間的鐵路樞紐杰巴利采沃。可是若說停火協議已變一紙空文,看來又未必。


美插手內戰 尼加拉瓜死2%人口

最明顯的例子是,儘管基輔政府和烏東武裝過去一周不斷互罵對方違反停火協議,但在另一邊廂卻同意於周末交換戰俘,突顯雙方似乎都不打算隨便撕毁停火協議。本欄上周便提及,近月軍事形勢佔上風的是烏東武裝,目前更想求和的是經濟瀕危的基輔政府。烏東武裝當然想在落實停火之前,盡量乘勝追擊多佔有利據點,然而除非俄方真的打算放棄之前企圖緩和歐美制裁壓力的外交努力,否則烏東武裝的行動,始終要適可而止。


雖然歐美官員和西方輿論經常大罵俄國軍事介入烏克蘭、誓言要幫基輔政府抗敵,不過美國哈佛大學國際關係學者沃特(Stephen Walt)近日撰文直言,就算美國真的自以為代表「正義」,也不可能改變基本戰略現實,烏克蘭戰事升級也不可能有助解決問題,何况現在普京對烏克蘭所做的,跟當年列根政府在中美洲尼加拉瓜所做的,其實沒有太大分別。


1980年代初,很多美國人都以為蘇聯力量正進一步壯大,對美國的威脅也愈來愈大,這一恐懼情緒促成了列根上台並大力擴軍。當時列根決意阻止蘇聯在拉丁美洲這個美國後院擴張勢力。適值此時,尼加拉瓜左翼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推翻了當地的親美獨裁政權,開始尋求與古巴建立密切關係。跟現在普京所幹的相似,當年列根政府大力協助組織和提供武裝,扶植當地的反政府右翼民兵。華府大力插手干預的結果是導致約3.5萬名尼加拉瓜人(相當於全國總人口2%)在這場內戰中喪生。


沃特坦言,若與1980年代的美國相比,目前莫斯科顯然更有理由感到威脅,畢竟尼加拉瓜只是一個小國,本身軍力微薄,作為蘇聯基地的潛在價值也少,但華府領袖當年仍視之為重大戰略威脅,列根甚至警告若不推翻桑地諾政權,將令恐怖分子和顛覆分子可迅即直搗美國本土。


華府譴責俄侵烏 易被抽後腳

沃特強調,比較這兩宗個案並不是要為普京開脫,但華府自居道德高地譴責俄國侵略,無疑很容易被「抽後腳」,現實政治是「大國強權總是對毗鄰國家的政治狀况高度敏感,並經常準備不惜狠下重手去保護重大利益,西方陣營未有明白這一基本事實,是導致烏克蘭危機爆發的一大關鍵原因,也是為何問題這麼難解決」,就算美方不斷宣揚自己的意圖有多高尚、北約擴張如何不會構成威脅,「但關鍵是俄方是否認為這是威脅,只要莫斯科政府如此認為,他們就會決意不惜一切去阻遏這威脅」。


俄羅斯常被一些媒體形容為「戰鬥民族」,然而「太狼」的到底是華府還是克宮,有時還真的未如想像般分明。若要在軍事介入鄰國上比狠,普京與列根就可能不相上下。


郭濟士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