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青少年經歷性侵犯或父母突然離世的創傷,可引發情緒或身體出現強烈反應,但當事人及家長或會低估其影響力。香港小童群益會在2013年獲賽馬會資助,展開為期兩年的創傷治療服務,運用藝術及遊戲治療,至今服務逾40人。小童群益會計劃再申請資助擴展服務,惠及3至24歲的小童和青少年。
收費低市價一半
小童群益會在2013年獲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289萬元,推行為期兩年的創傷治療服務,治療5至21歲出現心理創傷的小童及青少年,如飲食失調、焦慮及精神恍惚等,收費比市面低一半。該會註冊藝術心理治療師陳小薇指出,青少年若無法面對性侵犯、天災人禍及父母突然離世等創傷,或會透過不斷購物和酗酒等渠道逃避。
陳小薇稱,近年創傷治療需求增加,曾推卻5歲以下的小童及21歲以上的青少年求助,「前者因家人離世或受虐而突然百厭,後者則兒時受創傷,面對投身職場出現心理壓力」。資助於今年10月完結,她透露該會擬擴展服務,增聘治療師,惠及3至24歲的小童和青少年。
該會至今治療逾40人,9歲的劉韋信在2012年隨母親回流返港後半年,其父在美國病逝,加上他學習中文出現困難,又在校內被同學毆打,故厭倦上學,經常胃痛,但母親劉女士堅持要兒子上學,「既然在學校或家中都病,何不繼續上學?」她指出,兒子去年初開始不願進食,「只是晚飯食少少餸」,一兩個月內暴瘦17磅,其後證實胃部發炎才向該會求助。
該會採用感官介入治療,包括製作藝術品引導劉韋信抒發負面情緒,打開心窗,治療大半年後最終康復,體重漸回升。劉女士說,過程中令她自我反省,並報讀課程學習親子相處。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