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羅台秦﹕香港政改應從現實出發長青網文章

2015年02月1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2月18日 06:35
2015年02月1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特區政府正就政改進行第二階段的公眾諮詢,經過去年近3個月的「佔領行動」被和平清場後,主流民意其實已相當清楚,就是希望2017年可以落實一人一票選特首。儘管不少人仍然認為人大常委會於去年8月31日所訂下的框架「出閘」門檻太高,但都認為可以「袋住先」,因為袋了之後,到下次立法會選舉和特首選舉,可以再爭取「袋多些」;如若今次不袋,香港的政制只能「原地踏步」,那時便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才有得袋了。


「民主」不能當飯吃

作為在香港生活了多年的台灣人,我覺得上述的主流民意,正反映出香港人的聰明和講求實際的特性。相信在「民主」和「飯碗」之間要選擇,絕大部分的香港人一定會先想盡辦法爭取「兩者兼得」,萬一不行,也不願意冒「打爛飯碗」之險來換取所謂「民主」,因為香港人均很明白:「民主不能當飯吃」。這方面,台灣正是一個典型的教材。


香港大學月前曾舉辦一個論壇,講題頗有意思,說要「分享台灣民主經驗的美麗與哀愁」,講者是台灣著名的財經傳媒人高希均,他主編的雜誌《天下》、《遠見》在台灣叫好又叫座。當香港正為民主和普選爭拗不休的時候,由他來談台灣的景况,頗有參考價值。


高希君指出,在大中華地區中,台灣的民主可算是一直走在前頭,更自詡是「亞洲民主明燈」,這是「美麗」的一面。台灣1988年開始走入民主選舉進程,先後選出李登輝、陳水扁和馬英九這3任「總統」。但是,台灣的經濟並沒有跟隨民主發展而步步高陞,相反是掉頭向下。


1969年至1988年,蔣經國主政台灣,實行威權統治,19年來,每年經濟增長率平均9%,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但實行民主選舉之後,近20年來台灣經濟一落千丈,去年增長是2.1%,前年更差,僅得1.5%。真是何其「哀愁」!


台灣是一面「鏡子」

本人對上述見解很有共鳴。我在台大校園時,適逢民主運動的起萌,但回想起來,我覺得最珍貴及受惠的反而是蔣中正和蔣經國父子主政的年代,台灣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存及教育工作,做得非常好。個人認為,法制、新聞自由,比所謂的一人一票民主選舉更加重要。台灣一人一票民選的頭兩位「總統」李登輝、陳水扁,都是鬧劇收塲,阿扁更身陷囹圄;第3位「總統」馬英九雖然勤政愛民,出污泥而不染,但是政績也未如人意,民意屢見新低!借鏡台灣,香港部分人何苦執著於什麼「真普選」、「國際標準」等概念之爭?


前年9月,廠商會曾組團訪台,本人亦有隨行。該團拜會了連戰、吳伯雄、宋楚瑜和高孔廉等台灣政界名人,了解到台灣的狀况,確實令人擔心。由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台灣連年選舉,政客就是每次都開出減稅和增加福利的期票,令政府財政迅速「入不敷支」,靠舉債度日。今年,台灣政府的債務已遠遠超過5兆億元新台幣(下同),更可怕的是政府的財赤每年仍要增加逾2000億元。因此,明年馬英九卸任後,不管是藍營繼續掌權,抑或綠營捲土重來,可以肯定的是,留給新主的將是一個財務大包袱。


爭取「開步」為上着

台灣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在接見廠商會代表團時,曾說了一句令本人十分認同的說話:「香港的國際地位在世界舉足輕重。」也許有人認為那只是客套說話,但其實甚多台灣人和我一樣,確實是非常羡慕香港的。我們羡慕香港不僅沒有外債,且有千億美元的財政儲備,亦很羡慕香港營商自由度、城市競爭力、大學教育水平、物流及金融業發展等,多年來均一直居於國際前列位置,這其實已很了不起。對此,可能不少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人)身在福中不知福。


香港現時所面對的問題,其實有點可笑。民主的最基本精神是「少數服從多數」,但香港的政改命運,卻偏偏正被立法會內佔少數的27位「泛民」議員牽制着,如果他們最終罔顧主流民意而一致投反對票,便足以令政改因尚差4票而拉倒,變成「少數把持多數」,若真出現這結果,實在是對「民主」的一大諷刺。一個有責任的議員,是想香港的政制終於可以「開步」邁向普選,還是要「原地踏步」,應憑良心抉擇。


作者是香港台灣工商協會榮譽會長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