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喜氣羊羊——知識篇﹕趣味典故 羊象徵美善長青網文章

2015年02月1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2月17日 06:35
2015年02月1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農曆新年將至,全城都掛滿羊的裝飾,羊蹤處處。你又有沒有想過,原來大人細路都鍾意的小飛俠Peter Pan跟羊大有關係?而我們常說的「掛羊頭賣狗肉」,原來說法應是「懸牛首而賣馬肉」……趁還未正式踏入新年,我們齊來溫故知新,認識跟羊有關的有趣語文知識。


中國文化:吉羊=吉祥

「羊」字在中國古代與「祥」字相通。香港大學明德學院教授暨中國研究課程統籌主任鄧昭祺解釋,東漢學者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指出「羊」與「祥」相通,古人將「吉祥」寫作「吉羊」。後來才演變成使用吉「祥」。羊在中國歷代都是美與善的象徵,因此與羊相關的漢字亦多蘊含正面、美好之意,例如「美」的上半部是「羊」字構成,「善」字亦是由「羊」字組成。


另外,羊肉在古人眼中是上等美食,所以「羨」、「饈」、「鮮」、「羹」等跟美食有關的字是都由「羊」構成。「羨」在古代有貪欲之意,古字看似在羊旁邊有一張流口水的嘴巴,形象化地帶出「羨」的本意。「饈」最初古字中只有「羞」字,字形看似用手捧羊進獻,因此「羞」字的本義為進獻食品,又指美食。後來才引伸出「饈」字,而原來的「羞」字則借用為恥辱等意思。


「亡羊補牢,未為遲也」

跟羊有關的四字成語也有不少,例如「亡羊補牢」。不過鄧博士指坊間常說的「亡羊補牢,未為晚也」是錯的,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亡羊補牢,未為遲也。」亡羊補牢這個典故出自《戰國策》。戰國時,楚國大臣莊辛眼見楚襄王耽於逸樂,直諫不果只得離開。莊辛走後,秦國發兵攻打楚國,逼得楚襄王逃亡。襄王此時後悔,找回莊辛請教救國之道,莊辛安慰他說﹕「臣聞鄙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大意謂﹕「我聽俗語說﹕『眼見有兔子才放獵犬追捕,不算遲;失了羊才來修補羊圈,也未算遲』。」)後來楚襄王在莊辛協助下重振國力,引伸出「亡羊補牢」的成語,比喻犯錯後若能及時修正,還不算太遲。


「三羊啟泰」寓萬象更新

而跟羊有關的祝賀語有「三羊啟泰」。鄧博士指出三羊啟泰原來的版本是「三陽啟泰」。根據易經,正月的卦名叫做「泰」, 泰卦裏有三個「一」(陽爻)在下方。三陽啟泰寓意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我們俗語中的「掛羊頭賣狗肉」亦可追溯至春秋。《晏子春秋》記載,齊靈公喜歡看婦女穿男裝,宮中嬪妃侍女們都穿男裝。不久全國都趕起這種時髦來。靈公下令禁止但無效只好請教晏子,晏子比喻道﹕「君使服之於內而禁之於外,猶懸牛首於門而賣馬肉於內也。」意即國君讓內宮穿男服卻想禁止國人模仿,這等於是掛牛頭賣馬肉,怎麼禁得住呢?後來這個典故演變出成語「掛羊頭賣狗肉」。


文﹕梁淑英

圖﹕資料圖片、網上圖片、Ermenegildo Zegna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