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育有Say﹕愛在「傳統」中長青網文章

2015年02月1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2月17日 06:35
2015年02月1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偶然在電視中看到一個介紹「菜茶」的片段,那是中國海陸豐人的傳統食品,現時已納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列內。原來「菜茶」自宋朝已在海陸豐人中流傳,它的製作過程所花的工夫不簡單,但海陸豐人家家會做,尤以女孩子為出嫁必備的手藝,作為母親更以傳授此工夫為己任。海陸豐人藉着這習俗把家庭以至族群聯繫起來,經過千百年承傳依然歷久不失,成為文化遺產,當中不單是手藝的傳授,更重要是包含了族人對自己鄉族的歸屬和珍惜。


發展特色 成就辦學傳統

從「菜茶」使我想到每間學校創立都有其辦學信念,藉着學校的課程、活動及行政,把信念具體的實踐出來,逐漸建立學校的特色,慢慢形成學校的「傳統」。筆者服務的學校辦學有四大基石,就是「愛心與專業的結合」、「東西方文化的結合」、「家庭與學校的結合」和「社會與學校的結合」,從而培養「活潑、好學、思辨、創新」的學生,建立負責任和關愛社會的學習社群。其中「生命教育」及常識單元課的「社區服務」就充分展現了家庭、社會和學校的結合,並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能,實踐愛心和訓練共通能力的平台。學校為二至六年級所有學生設計了「社區服務」單元課,學生能循序漸進學習服務社會上不同需要的人士,到了六年級就要自行設計服務計劃。而「生命教育」涵蓋了個人成長、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及環境各方面的學習,其中每年5月舉行的「愛心活動日」約有300多學生、家長和老師參加。從籌備過程到活動日那天,大家分成小組,穿上統一的外衣,浩浩蕩蕩去探訪8、9個區內的社福機構及一同分享服務後的得着,學生、家長和老師和社區都結合在一起,大家獲益良多,並漸漸成為學校的一項「傳統」。這「傳統」是要把關愛帶到不同的社群,更重要是讓學生們從小就培養關心社會、樂意貢獻自己服務他人的愛心,那應該比單單求取高分數來得寶貴和重要。


家教不可廢 一生瑰寶

除了學校,家庭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最深。記得小時候和家人吃飯,爸媽有很多餐桌的規定,如夾菜不可「飛象過河」、飯碗不可有剩餘飯菜、吃飯前要先稱呼其他人等;而藉吃飯家人閒話家常,也是爸媽向兒女說說道理的時候。年紀漸長就明白那是「家教」,那是我家的「傳统」——在短短的飯餐中,爸媽不但教導了我們進食的禮貌,也滲透了我們對家庭、對長輩、對他人和對食物應有的尊重。今天很多家庭同桌吃飯,有自顧自看手機的,有拿了飯菜自行回房間的,有專挑自己愛吃的,也有拿着飯菜到處追着小孩子餵食的。實在叫人懷疑在這情景下,孩子學會了什麼?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要孩子長大後愛父母愛家庭,那是要從家庭中建立合理的常規和表達尊重。


每個家庭都可以建立自家的「傳统」,可能是一些常規,可能是一些活動,也可能是一些食物,總之是讓孩子在父母身教言教及薰陶下獲取安全感、聯繫感和正確的價值觀;也能為孩子營造美好的回憶,是送給孩子和後代珍貴的禮物。


作者簡介﹕五位校長輪流執筆,說出教育心底話

文﹕港大同學會小學校長黄桂玲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