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潮汕墟冚過大年 賽豬舞龍浪接浪長青網文章

2015年02月1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2月17日 21:35
2015年02月17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編按﹕香港過春節的氣氛一年淡過一年,兒時過新年的墟冚景象,要從回憶中才能尋回。相反內地不少城鄉,農曆新年依然保存了大量傳統慶祝活動,像攝影師黃松輝的故鄉潮汕,每年由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節慶活動一浪接一浪,連續兩星期多的日子都充滿喜慶氣氛。愛熱熱鬧鬧過新年的人,春節到潮汕跑一趟,必定不會失望。


據說香港人中,四五個人就有一個是潮汕人,儘管不少是出生在香港的後一代,但的確香港的各行各業都可見到「㗎忌冷」,而且不乏菁英!自從三十多年前離開家鄉飄零海外,我也甚少回老家過年了。去年美國攝影學會請我帶隊去拍攝潮汕過大年,卻讓我這個遊子有機會親身體驗家鄉熱鬧的過年氣氛和盛况!


初三開始 元宵推向高潮

潮汕的過年習俗,過大年時間也和廣東及內地一樣,從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長達半個月,過了元宵之後才恢復正常的工作及生活。通常初一、初二此兩天都在和親友互相拜年,初三這一天才是大型活動,包括各類型的民俗活動,街頭巷尾自此開始熱鬧起來,而農村城鎮各處的姓氏宗祠,也開始了複雜而繁瑣的拜祭(祭祖)儀式,每個宗祠舉行儀式時間有所不同,都是擇日而行。然而,不同的城鄉風俗卻大不相同。到了元宵節這一天,過年的氣氛便達至高潮!


要詳細數出潮汕各地的風俗習慣並不可能,在此只能介紹筆者所知幾處較具代表的鄉土風情。


澄海賽大豬 300頭列陣鬥重

賽大豬的習俗已有400年歷史,當時潮汕地區鼠疫為患,死了很多人,為了擋災,村民便把豬作為「替死鬼」,認為相冲之下惡運會消失,可令家族平安昌盛。這一習俗沿襲下來,便成為對祖宗傳統的尊重。隸屬汕頭市的澄海冠山鄉,自明代以來素有「賽大豬」習俗,雖然在日本侵華時期及「文革」期間停辦過,但續辦之後規模卻一年比一年盛大。


正月初六至初八,包括大姓氏「鄭」、「林」、「許」的幾個大宗祠就開始忙碌起來﹕全村幾百戶人家都在宰殺大豬!這一天可謂豬的「受難日」,由於同時「行刑」,村內到處都見宰殺場面,但村民的臉上卻都喜氣洋洋。


祭祖當日,宗祠祠堂前面廣場上,三百多頭劏好刮淨毛的肥白大豬身披大紅綵帶,被抬上近二米高的木架上,可謂陣勢浩大!每年的「賽大豬」會選出體重最高的「冠軍豬」(足足有三四百公斤),擺放在豬陣最前端,得到這榮譽的村民無疑臉上格外有光采!祭祖二天後,每家每戶將大豬運回家切開分發親友。據了解,近年來每戶村民,為了過年這項活動,大都要花費數萬人民幣以上,真是大手筆!


豐順舞火龍 騰空隆重登場

這是一場狂野熾熱的表演,也是一場讓人熱血沸騰的民俗禮儀!不管是舞者抑或觀眾,都宛如受過血與火的淬煉……

布龍圓形土樓祈福

生活在潮汕地區的客家人,擅長舞龍。過年期間,我見過他們在居住的獨特圓形土樓院子裏舞動長長的布龍祈福。而在鄰近揭陽市的埔寨鎮,我見到另一群客家人,在一片空地上演繹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舞火龍。這裏舞火龍的習俗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每逢村中有重大喜事,如過年過節等,村民都會以舞火龍來慶祝,其中規模最大的就是元宵節,那是一年之始,人們藉此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每年舞火龍之前,每戶村民都要村委會投標,出錢多者可執龍頭,次者執龍身、龍尾,舞多少條火龍也視乎當年華僑、鄉親捐款數量而定,每逢龍年可多達八條!平時至少也有三四條火龍。


元宵節的夜幕降臨,人山人海的廣場上終於等來火龍。渾身上下插滿煙花炮竹、三十多米長的火龍在幾十名赤膊壯漢的把持下隆重登場,隨着震耳欲聾的爆竹聲響,火龍被焰火硝煙包圍着繞圈遊行,大有騰空之勢!隨着一條又一條火龍的出演,空中瀰漫濃濃的火藥味,宛如親臨戰場。這個一年一度的盛會,每年都吸引了超過三萬名觀眾到來,其中不少是遠道而來的攝影發燒友。


在潮汕過大年是一種享受,因為潮汕民間至今還保留不少原汁原味的活動和風情。其實,潮汕不止是回鄉探親才去的,不是潮汕人,去了更會對那古老民風和濃濃鄉情深感驚喜!


潮汕小吃 粗菜精製

昔年來香港,問朋友﹕哪個城方的菜式最貴?答曰﹕潮州菜!離開香港,到其他大城市,發現最昂貴的菜館都是潮州菜館。潮州菜館幾乎在全世界每個角落都見到,可見其名聲不同凡響!而在潮汕地區旅遊,你不單可以食到地道的潮州菜式,而且價格便宜。最吸引人的是,不僅是那些星級酒店、高級菜館,在大街小巷都能找到好吃的,即使是廉價的小吃如魚蛋、牛丸、炒糕粿、煎蠔餅、無米粿……一樣令人吃得滋味無窮,令人留下美好印象!


海鮮當飯 滿碗蟹肉無一粒米

有一句老話﹕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潮汕地區大多靠海,海鮮自然成為潮汕人的家常菜。海鮮當飯吃一點也不誇張,潮汕流行的蟹飯和魚飯,一粒米也沒有,只是大碗的螃蟹和魚肉。潮菜追求清淡鮮美,或多或少是受海鮮的影響,因為吃海鮮要講究原汁原味,太多的調料反而蓋過了海鮮的鮮味,而享用各種凍蟹、凍魚,只需用普寧豆醬沾點來吃,這便是出名的「潮州打冷」真傳。


其實在潮汕吃海鮮,並不需要去裝飾豪華的大酒樓,只需來到一些夜市集中的街頭大牌檔,同樣的游水海鮮、各式潮汕小食,同樣的師傅手勢,只需花一半的價錢,便可讓你吃到地道可口的潮州菜。


番薯葉巧變「護國菜」

潮菜的一大特色,是粗菜精製,只要手工夠精細,粗茶淡飯也可成為佳肴。最出名的例子莫過於「護國菜」。南宋末年,宰相陸秀夫揹着小宋帝昺逃難來到潮州,在一個破廟歇腳,宋帝昺肚子餓得咕咕響,而廟裏實在找不到糧食,老和尚靈機一動,到後院摘來一堆番薯葉,熬煮成羹湯,餓極的小宋帝覺得非常好吃,問老和尚是何佳肴?老和尚不好意思說出實情,便說這道菜是「護國菜」,即是願小皇帝吃過這道菜之後可振興大宋江山之意思。如今,在潮汕的大小菜館中都可嘗試到這著名的「護國菜」,當然,除了番薯葉,還有不少精緻配料。


品試潮菜,千萬別錯過潮汕的小吃﹕外脆內軟的炸豆腐、遠近飄香的無米粿、香脆彈牙的達濠魚丸、甜鹹雙並的老媽宮糉球,還有新興街炒糕粿、煎蠔餅……雖然這些小吃用料都是就地取材的農家材料,但足以登上大雅之堂!

尋回失落的手打牛丸

在香港幾已絕迹的手打牛肉丸,在潮汕一帶隨處可見。街頭上不難看到手持兩根鐵棍、有節奏地捶打牛肉漿的工人。如果你細心觀察,不難發現牛肉丸有兩種﹕牛肉丸和牛筋丸。前者味鮮彈口,後者味香耐嚼。遇上節慶,城鎮鄉村,常會見到婦女圍在一起做粿蒸糕,粉紅色的桃粿、棕黑色的鼠殼粿,口味多種多樣,是潮汕人喜歡吃的節日食品,也是拜神祭祖的「供品」。


潮菜館有適合平民百姓的便宜店舖,自然也有適合有錢人的高檔食府。近年來,隨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補品店為名的潮菜館也遍地開花,主要以燕窩、魚翅入饌,也配以鹵水鵝、游水海鮮等高檔菜式。食府內也以豪華包廂為賣點,吸引了不少講究排場的顧客,而祝壽、結婚擺酒,甚至近年興起的「謝師宴」,人們都會選擇在這些高檔次潮菜食府,理由很簡單,除了好吃,還要吃「氣氛」!


旅遊錦囊

簽證﹕回鄉證

匯率﹕100人民幣約兌120港元

交通﹕香港至汕頭直通巴士,每位$260;新春期間,即日起至2月26日每位$400,查詢 2815 0063

文、圖﹕黃松輝

編輯/王芷倫

trave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