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農曆年尾,大機構來年加薪多少的新聞日日有,但職場之上,這星期最多人關注的,是有一群會計師登報投訴主管搞辦公室政治。
香港地,絕大部分打工仔都厭倦主管,不恨之入骨,也避之則吉,只是又未大膽至想方法弄走主管。
之不過,在地球的另一端,矽谷公司近年興起一種「無主管公司」(Holacracy),沒有職銜,打破階級,但人人有清晰的角色,行這種管理模式的機構,說減少監控,反而更有效率!
矽谷style的上班模式,真係咁free?
在香港,不論大公司抑或中小企,內部架構大多是奉行金字塔的傳統模式,即是低層員工佔最多,主任、經理等中層員工人數相對少,擁有最高決策權的只限在少數人。上司下屬關係很少非常親密,員工事事要匯報、主任時時要監控和下達命令;員工毋須知道所有資訊,但卻有責任仔細釐清工作進展細節。員工工作的動力,大多來自升職加薪。
不過,這種方式會把時間花在階級的繁文縟節上,而當管理階級重重疊疊,架構過於繁複,就難免墮入官僚之中,企劃向上送審要通過重重關卡,上層下達命令未必到位之餘,又可能溝通出錯。大約十年前,美國一間軟件公司,嘗試摒除職銜階級,結果工作效率大增,組織氣氛更融洽。二○○七年,這種管理模式被命名為Holacracy(全體共治),往後幾年,愈來愈多公司採用holacracy,例如Amazon旗下的網上鞋店Zappos、Twitter創辦人另創的部落平台Medium。不再有職稱,不再有管理者,不再有等級制度的決策,那麼如何分工呢?誰做決策?誰下命令?如何確保員工都不會偷懶?盈利怎確保?
如何分工?——因應長處安排角色
在holacracy的架構,員工不以職級劃分,但以角色(role)分辨,而員工擔當什麼角色,大多是在公司招聘時已與應徵者有共識,一方面提出公司有什麼範疇需要人手,另方面會因應員工長處安排角色。一個員工,可以有幾個角色,例如六成時間負責設計,兩成時間負責宣傳,兩成時間協助技術支援。
卡片寫乜?——只有專業沒有職級
在全面實行holacracy的公司,員工可以說是真的沒有title,也分辨不出他是什麼階層,例如只寫「Technician」或「Engineer」,只知道他的專業,沒有職級。
誰做決策?——開會協調一人一票
採取的是「共享決策」,這類公司常有定期會議,各人輪流交代進度、遇上的問題,然後員工之間互相協調,視情况調整分工、角色,並擬定解決方法。於是,大多的決策,例如每月的銷售目標、營銷方向,員工在決策的會議上也可以發表意見、投票,一人一票,票票等值。這樣,員工的目標與公司更一致,參與度提升,員工不再是被指派工作,而是有份協助公司邁向目標。
誰下命令?——沒有主管team head溝通
雖然沒有主管,決策也是集體進行,但每個分工的小組也有一個team head,他沒有絕對的權力,不過負責角色分配、評估成效和作為小組之間溝通的橋樑。
如何確保效率?——隨時調整互相補位
因為常有定期會議交換工作進度,公司人人都知道哪個部門遇到阻滯、追不上步伐。不過,追不上步伐的話,這類公司的文化並不是第一時間追究責任,而是互相協調,尋找解決辦法,由於每個人的角色很彈性,可以因應困難,隨時調整,員工互相補足。
員工愛「打卡」香港難實行?
所以,holacracy的核心,是講求分工、分權、彈性,在沒有主管與職銜的束縛下,人人都是不同project的主持人。而這種模式,在科網公司實踐的機會比較大,因為科網公司講求創新,為了公司可以更快達到目標,他們會定期因應效率而調節管理模式。
因為智能手機的興起,香港科網公司愈開愈多,行內人說,絕大部分公司雖然仍沿用傳統管理模式,但不少其實也嘗試滲入一些holacracy的理念,把公司裏的階級分層減少,上司下屬關係淡化。拉闊遊戲創辦人高重建說,holacracy在香港未流行,一來是因為這種模式要在規模比較大的公司實行才有作用,但香港現時的科網公司,大多是小公司;二來,香港社會環境未可以配合這種改革性的新模式,打工仔未必適應。別說除掉職銜會帶來怎樣的衝擊,現在的公司流行彈性上班時間、不打卡,聽上去打工仔該會拍手叫好,但現實裏原來會遇到阻力:「有些員工原來好想打卡,他們覺得:『不打卡的話,怎證明我有返工?OT了無人知?』」這個情况,在內地更嚴重,「他們的勞動法範圍很廣很仔細」,要打破既有工作模式,即使原意是希望讓工作更人性化、工作環境更好,也很不容易。
科網公司員工fantasy?
踏進科網世代,這十多年來,不少科網公司都嘗試推行各種措施,目的都是逐步提升員工的自主,嘗試不再視員工只為賺錢工具、機器,而是更人性化地看待、滿足員工個人需要。
最常聽見的例子,一定包括Google在矽谷的辦公室總部,事關裏頭為了員工更有創意更有活力,設施五花八門:排球場、保齡球館、攀岩牆、健身房、泳池、免費餐廳、廚房,還有可以穿梭各棟大樓的彩色單車。進駐香港近四年的facebook,去年搬遷後,新辦公室還有育嬰間,方便初為人母的員工可以邊上班邊照顧孩子。○八年由本地年輕人創辦、9GAG社交平台,宣布今年將引入無限年假的制度,只要能夠準時交差,員工想幾時放工也可以,毋須先經批准。
本地公司 如何嘗試?
至於本地科網公司,又如何嘗試用「矽谷style」管理員工?
上期曾介紹專門替手機遊戲apps提供翻譯服務的本地公司OneSky,其位於北角一個商業大廈的辦公室,沒有像Google或facebook般、員工一看見就心動的設施,但空間開放,一張長桌幾個員工圍坐工作,旁邊是大玻璃,陽光感十足。午膳時間,七八個員工圍在會議室外玩紙板遊戲,笑聲不絕;訪問過後,離開之前,在大門外又遇到兩個坐在地上「開會」的設計部門同事。科網公司,看起來好free,完全沒有壓迫感。
那麼,在這裏上班,是怎樣呢?OneSky的客戶總監、自公司創立後第四個加入的Amanda說,他們都有制度,合約上也有寫明上班時間是朝九晚六,但他們容許「有責任感」的自由度,例如同事可以一星期在家工作一天,但要求同事盡量提早通知,也不要因而缺席「all team meeting」。
不少科網公司也着重定期會議,不過會議追求快而簡。OneSky現在公司約有30至40人,各個小組每天早上都有個站着討論的「stand up meeting」,「站着來開會,內容會更精簡。傳統公司一般的會議都是人人坐下,感覺舒服一點,自然會拖長會議,說話也較多『廢話』」。這個stand up meeting,主要是各人交代昨日做過什麼、今天將會做什麼,讓其他同事都知道整體進度。除此之外,每星期有一次全體人員的「all team meeting」,主要是評估是否可以達標,也會提出各自遇到的困難,讓其他部門的同事一同謀求解決方法,互相協助。
仍有階級不強調職銜
發展總監Vincent補充,相對於傳統公司的金字塔階級制度,他們的權力架構比較扁平,階級仍是有的,但他們並不強調職銜,人人都有表達的權利,沒有一個人可以隻手遮天說了算,「同事之間甚至不太清楚對方的職銜,最清楚的就是各人負責做什麼。」他說,公司的原意是要製造一個人人敢於表達的環境,「有時候創辦人犯錯,在會議上,他們會要求同事指出錯處」。
文/ 陳嘉文
圖/ 受訪者提供
編輯/何錦源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香港地,絕大部分打工仔都厭倦主管,不恨之入骨,也避之則吉,只是又未大膽至想方法弄走主管。
之不過,在地球的另一端,矽谷公司近年興起一種「無主管公司」(Holacracy),沒有職銜,打破階級,但人人有清晰的角色,行這種管理模式的機構,說減少監控,反而更有效率!
矽谷style的上班模式,真係咁free?
在香港,不論大公司抑或中小企,內部架構大多是奉行金字塔的傳統模式,即是低層員工佔最多,主任、經理等中層員工人數相對少,擁有最高決策權的只限在少數人。上司下屬關係很少非常親密,員工事事要匯報、主任時時要監控和下達命令;員工毋須知道所有資訊,但卻有責任仔細釐清工作進展細節。員工工作的動力,大多來自升職加薪。
不過,這種方式會把時間花在階級的繁文縟節上,而當管理階級重重疊疊,架構過於繁複,就難免墮入官僚之中,企劃向上送審要通過重重關卡,上層下達命令未必到位之餘,又可能溝通出錯。大約十年前,美國一間軟件公司,嘗試摒除職銜階級,結果工作效率大增,組織氣氛更融洽。二○○七年,這種管理模式被命名為Holacracy(全體共治),往後幾年,愈來愈多公司採用holacracy,例如Amazon旗下的網上鞋店Zappos、Twitter創辦人另創的部落平台Medium。不再有職稱,不再有管理者,不再有等級制度的決策,那麼如何分工呢?誰做決策?誰下命令?如何確保員工都不會偷懶?盈利怎確保?
如何分工?——因應長處安排角色
在holacracy的架構,員工不以職級劃分,但以角色(role)分辨,而員工擔當什麼角色,大多是在公司招聘時已與應徵者有共識,一方面提出公司有什麼範疇需要人手,另方面會因應員工長處安排角色。一個員工,可以有幾個角色,例如六成時間負責設計,兩成時間負責宣傳,兩成時間協助技術支援。
卡片寫乜?——只有專業沒有職級
在全面實行holacracy的公司,員工可以說是真的沒有title,也分辨不出他是什麼階層,例如只寫「Technician」或「Engineer」,只知道他的專業,沒有職級。
誰做決策?——開會協調一人一票
採取的是「共享決策」,這類公司常有定期會議,各人輪流交代進度、遇上的問題,然後員工之間互相協調,視情况調整分工、角色,並擬定解決方法。於是,大多的決策,例如每月的銷售目標、營銷方向,員工在決策的會議上也可以發表意見、投票,一人一票,票票等值。這樣,員工的目標與公司更一致,參與度提升,員工不再是被指派工作,而是有份協助公司邁向目標。
誰下命令?——沒有主管team head溝通
雖然沒有主管,決策也是集體進行,但每個分工的小組也有一個team head,他沒有絕對的權力,不過負責角色分配、評估成效和作為小組之間溝通的橋樑。
如何確保效率?——隨時調整互相補位
因為常有定期會議交換工作進度,公司人人都知道哪個部門遇到阻滯、追不上步伐。不過,追不上步伐的話,這類公司的文化並不是第一時間追究責任,而是互相協調,尋找解決辦法,由於每個人的角色很彈性,可以因應困難,隨時調整,員工互相補足。
員工愛「打卡」香港難實行?
所以,holacracy的核心,是講求分工、分權、彈性,在沒有主管與職銜的束縛下,人人都是不同project的主持人。而這種模式,在科網公司實踐的機會比較大,因為科網公司講求創新,為了公司可以更快達到目標,他們會定期因應效率而調節管理模式。
因為智能手機的興起,香港科網公司愈開愈多,行內人說,絕大部分公司雖然仍沿用傳統管理模式,但不少其實也嘗試滲入一些holacracy的理念,把公司裏的階級分層減少,上司下屬關係淡化。拉闊遊戲創辦人高重建說,holacracy在香港未流行,一來是因為這種模式要在規模比較大的公司實行才有作用,但香港現時的科網公司,大多是小公司;二來,香港社會環境未可以配合這種改革性的新模式,打工仔未必適應。別說除掉職銜會帶來怎樣的衝擊,現在的公司流行彈性上班時間、不打卡,聽上去打工仔該會拍手叫好,但現實裏原來會遇到阻力:「有些員工原來好想打卡,他們覺得:『不打卡的話,怎證明我有返工?OT了無人知?』」這個情况,在內地更嚴重,「他們的勞動法範圍很廣很仔細」,要打破既有工作模式,即使原意是希望讓工作更人性化、工作環境更好,也很不容易。
科網公司員工fantasy?
踏進科網世代,這十多年來,不少科網公司都嘗試推行各種措施,目的都是逐步提升員工的自主,嘗試不再視員工只為賺錢工具、機器,而是更人性化地看待、滿足員工個人需要。
最常聽見的例子,一定包括Google在矽谷的辦公室總部,事關裏頭為了員工更有創意更有活力,設施五花八門:排球場、保齡球館、攀岩牆、健身房、泳池、免費餐廳、廚房,還有可以穿梭各棟大樓的彩色單車。進駐香港近四年的facebook,去年搬遷後,新辦公室還有育嬰間,方便初為人母的員工可以邊上班邊照顧孩子。○八年由本地年輕人創辦、9GAG社交平台,宣布今年將引入無限年假的制度,只要能夠準時交差,員工想幾時放工也可以,毋須先經批准。
本地公司 如何嘗試?
至於本地科網公司,又如何嘗試用「矽谷style」管理員工?
上期曾介紹專門替手機遊戲apps提供翻譯服務的本地公司OneSky,其位於北角一個商業大廈的辦公室,沒有像Google或facebook般、員工一看見就心動的設施,但空間開放,一張長桌幾個員工圍坐工作,旁邊是大玻璃,陽光感十足。午膳時間,七八個員工圍在會議室外玩紙板遊戲,笑聲不絕;訪問過後,離開之前,在大門外又遇到兩個坐在地上「開會」的設計部門同事。科網公司,看起來好free,完全沒有壓迫感。
那麼,在這裏上班,是怎樣呢?OneSky的客戶總監、自公司創立後第四個加入的Amanda說,他們都有制度,合約上也有寫明上班時間是朝九晚六,但他們容許「有責任感」的自由度,例如同事可以一星期在家工作一天,但要求同事盡量提早通知,也不要因而缺席「all team meeting」。
不少科網公司也着重定期會議,不過會議追求快而簡。OneSky現在公司約有30至40人,各個小組每天早上都有個站着討論的「stand up meeting」,「站着來開會,內容會更精簡。傳統公司一般的會議都是人人坐下,感覺舒服一點,自然會拖長會議,說話也較多『廢話』」。這個stand up meeting,主要是各人交代昨日做過什麼、今天將會做什麼,讓其他同事都知道整體進度。除此之外,每星期有一次全體人員的「all team meeting」,主要是評估是否可以達標,也會提出各自遇到的困難,讓其他部門的同事一同謀求解決方法,互相協助。
仍有階級不強調職銜
發展總監Vincent補充,相對於傳統公司的金字塔階級制度,他們的權力架構比較扁平,階級仍是有的,但他們並不強調職銜,人人都有表達的權利,沒有一個人可以隻手遮天說了算,「同事之間甚至不太清楚對方的職銜,最清楚的就是各人負責做什麼。」他說,公司的原意是要製造一個人人敢於表達的環境,「有時候創辦人犯錯,在會議上,他們會要求同事指出錯處」。
文/ 陳嘉文
圖/ 受訪者提供
編輯/何錦源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