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月,美國外交政策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出版了一份題為《樞軸在東南亞》(The Pivot in Southeast Asia)的報告,內容講述美國重返亞洲後在東南亞地區所取得的成效,當中重點提到美國重返亞洲導致東南亞地區民主倒退。另一邊廂,奧巴馬任內的最後一份國家安全戰略亦於月初出台,對於全球推動美國價值觀及支持民主變革着墨甚多。這兩份文件均與香港往後的民主發展息息相關,值得我們注意。
美東南亞民主戰略瀕破產
《樞軸在東南亞》是近年少有對奧巴馬的重返亞洲政策嚴加批評的報告之一。基本上它指出美國重返亞洲本大利小、得不償失,只肥了區內的軍政府和威權政權,卻令區內民主發展毫無寸進,甚至面臨倒退,使東南亞地區長遠有日益反美及變得更專制和不穩之虞。
事緣美國重返亞洲是為了阻止中國繼續在亞洲坐大,防止東南亞變成中國的後院,於是美國就須與東南亞的威權主義國家提升關係,期望透過增加接觸,可以使它們疏遠中國的同時,亦得以改變它們原本的威權主義政治文化,慢慢步上民主之路,再加上美國滿以為東南亞年輕人口眾多,早晚會讓這些國家過渡至民主。
只不過這些國家的政治與軍事精英並非省油的燈,可不會任由美國擺佈,美國反而要賣他們的帳——他們清楚美國需要他們來制衡中國,以及在亞洲市場尋求商業機會與增長,因此不會輕易得失他們。
由於美國堅信接觸會帶來轉變,因此早就急不及待加強了與這些國家的軍事聯繫與合作,可是這些軍方人士本性難移,在嘗過甜頭後就將民主與改革拋諸腦後,叫停所有改革措施。有研究顯示,一個國家有愈多軍官接受過美國國際軍事教育及訓練計劃的訓練,在他們國內發生軍事政變的機會便愈高。很不幸, 2014年的泰國政變,正是由一班接受過美國訓練計劃及曾到美國交流的軍官,擔當推手的。換言之,很大程度泰國政變及其所帶來的民主倒退,是由美國自己一手造成的。
除了泰國之外,緬甸、馬來西亞及柬埔寨亦出現相似情况,令區內的民主改革基本上完全停擺,只剩下新加坡、菲律賓及印尼這些外圍國家,與美國的價值觀比較接近。綜觀目前狀况,自阿拉伯之春以來,美國在所謂的第四波民主化浪潮中,幾乎全軍盡墨,在中東、北非失敗了之後,現在連東南亞的情况也岌岌可危。
港符合美新價值戰略條件
在這大環境下,美國有必要為它的民主與價值觀戰略,尋找新的突破口。儘管在之前香港的佔領運動中,美國的態度並不算積極,但在缺乏選擇及急需取得進展的情况下,美國很可能須重新開展香港這條戰線,這可能為英國國務大臣施維爾、美國駐港總領事夏千福早前先後開腔,游說泛民支持「袋住先」,提供了另一個解釋。
即使奧巴馬也在其國家安全戰略中,承認目前在全球民主過渡中,是挫敗多於成功,但他仍視推廣美國價值為其國家安全戰略的四大主要方向之一,可見一方面奧巴馬對此絕不罷休,而另一方面也顯示美國實際上也沒有剩下太多板斧。
奧巴馬明確表示美國將繼續支持和平民主變革和新興民主政權,並且推動人權,不論這是虛是實,都難免會引起中央對香港民主運動的戒心,亦可能會因此而幫倒忙也說不定。
不過更值得我們留意的是,奧巴馬明言美國會透過支持女性、青年、公民社會、記者及創業者來作為上述轉變的「驅動者」(drivers of change)——這背後的潛台詞除了沒有美國的支持的話,民主變革將無法成事之外,還有上述人士將會是美國重點栽培的民主「尖兵」,事實上,這在佔領運動當中亦有一定的反映。
年輕人與創業者成「尖兵」
最混帳的是,美國不單利用年輕人來灌輸及傳播美國的價值觀,現在就連創業者也一併用上了,繼而再以這些「21世紀轉變驅動者」(drivers of change in this century)來推動民主運動,用心非常險惡。似乎非要撩動一下年輕人的心,讓他們永遠站在權威的對立面不可——是不是單單一句“America must lead”,就要將世界搞到這樣永無寧日?
美國的如意算盤是目前全球有超過一半的人口低於30歲,因而認定年輕人一定熱愛民主,全球民主時代必將來臨,但東南亞的情况顯示這算盤未必打得響,再加上如果烏克蘭和伊斯蘭國那邊的戰線吃緊的話,美國「口惠而實不至」,甚至轉頭就走也不是沒可能,港人有沒有必要立於這危牆之下,值得再三思考。
袁彌昌
中文大學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客席講師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