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筆者在1968年任《學苑》總編輯;其間因為「學苑」經常發表尖銳批評港英殖民地政府的政策,當時的港督戴麟趾送來了一篇親自署名的長文章,解釋政府的運作,在9月號全版刊登了。47年後,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在《施政報告》中點名批評《學苑》發表鼓吹「港獨」的文章並出版《香港民族論》一書,表示要「警惕」。
隔了兩代人,《學苑》的文章在不同時空竟然都得到香港的首長的重視及公開回應!
筆者反對《香港民族論》中幾位港大同學編輯的觀點和分析,但他們的文章反映了一個思考和研究過程,並且引述一些有關國家、民族和民族主義的現代思潮和理論作為依據。筆者抱着理性討論的態度,希望與梁繼平、王俊杰等幾位同學交流意見。
公民民族主義
幾位同學就構成「香港民族」的主要論據是「公民民族主義」——「公民民族主義強調維繫整個群體的公民價值,如自由和民主,以及互相契合的意願……當中的共同點,乃公共文化、公民身分或決定政治前途的意願……香港民族並非以血緣為紐帶,而是以邊界、歷史、文化,加上『逃離極權、追求自由』的共同心理界定。」(〈香港民族論〉頁17)
同學援引的是Hans Kohn(高漢斯)在1944年提出的「自由、公民西方」(liberal, civic Western)與「不自由、種族東方」(illiberal, ethnic Eastern)民族主義的二分法框架(其後得到一些學者認同及加以發揮)。 高漢斯等人以英國、法國、荷蘭、瑞士和法國為「公民西方」代表,指它們的民族主義在18世紀興起時,正當是它們的政治、公民與個人權利的發展,這些民主價值成為它們的國民思想。反之,「種族東方」的地區包括德國、奧地利、俄羅斯及蘇聯解體後的東歐國家,其民族主義的興起不是與自由主義連結,而是以種族及國家的發展為核心。公民民族主義(civic nationalism)是平等和擁有權利的公民組成的團體,他們以一套共享和認同的愛國實踐和價值為基礎團結起來。在種族民族主義(ethnic nationalism)中,個人的愛國歸屬感是繼承而非選擇的,是由國民團體界定個人,而非相反。
其後,不少學者通過調查研究,有力地反駁了這種簡單而有道德判斷的二分法。首先,所謂「公民西方」的國家其實都各自以共有的文化認同、價值和歷史神話為國民身分認同。沒有文化傳統,人們不可能有共識去生活在一起而形成民族。其次,「公民西方」國家都一樣有不民主的元素,例如沒有一定資產的人、婦女、黑人等長期沒有投票權,對原印地安人和黑人長期不包容,等等。另方面,所謂「種族東方」的國家當中,事實上也具備一些公民民族主義的表現。
近年學者提出的眾多論據,都證明了民族主義二分法是基本上錯誤的。無論是什麼地區的民族主義,都必定有種族和文化的基本元素,並會逐步各自發展出一套其公民認同的價值和權利。
香港人、中國人
《學苑》文章引用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有關「香港人」、「中國人」的調查結果(2014年6月),說67%的受訪者認同自己是「香港人」或「中國的香港人」,而在18至29歲的界別中,逾一半人認為自己是「香港人」,以此引證港人的「脫北意識」。但事實上,這樣的調查混淆了兩個概念——對居住地區的歸屬感及國民身分認同。同樣的調查問卷如果加入「新界人」、「菜園村人」等名詞,相信很多新界或菜園村居民都會選擇兩者之一,而將「香港人」放在次要選擇。人們對其長期生活和工作的地區及同區居民有較強的歸屬感,是很自然的事。如果對上海人進行類似調查,相信不少人會選擇是「上海人」或「中國的上海人」,而非「中國人」。
其他調查用不同的問法,就得到較清晰和準確的回應。例如香港青年協會的《香港青年趨勢分析2013》顯示:對「你認同自己係中國人」的同意百分率,15至24歲組別是66.3%, 25至39歲組別是75.6%;而對「你對香港有歸屬感」的同意百分率,前者組別為79.9%,後者為82.6%。在「中國人嘅身分令你感到自豪」、「香港人身分令你感到自豪」,及「你對國家有親切感」的同意百分率,15至24歲組別分別是37.3%、76.9%、44.4%,而25至39歲組別分別是44.1%、68.5%、49.8%。可見香港大部分年輕人對中國的態度和觀感,主要不是國民身分認同問題,而是缺少歸屬感、自豪感和親切感。當然,15至24歲組別中對「你認同自己係中國人」的不同意或不知道孆ㄖ@答的百分率為33.7%,也是值得注意的。
香港的所謂「邊界」,只是源於港英殖民地時期香港與內地的分界,繼而成為「一國兩制」下香港特區與內地的分界,又怎可能成為所謂「香港民族」的「邊界」?至於歷史、文化方面,香港在百多年的英國殖民地統治下,發展成為國際城市,中西文化和全球化交織影響,成為中國境內最國際化及最先進的城市,自然發展出一些有別於內地城市的生活方式、價值觀、本土文化,及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等等,這就是「一國兩制」的由來。我們香港人只不過是比內地同胞更早、更長時間和更廣泛地受西方和全球化的影響而已。無論是從種族、歷史、文化、地域、價值等方面看,我們都脫離不開中華文化和近代畊{代中國發展的深刻影響和薰陶。以地區的差異作為建立一個新民族的論據,可以引伸至「中環人」、「新界人」、「菜園村人」、「上海人」因各有自己的特色,便可分別建立為民族的荒謬結論。
《學苑》同學們要維護香港的特色,捍衛「一國兩制」下的「港人自治」,已有各種充足的理由,毋須要以牽強的論述去製造一個「香港民族」出來。這樣做亦只會令中央增加對「港獨」可能發展起來的戒心。
筆者在下一篇將會談到「中國夢」及2017年落實特首普選的重大意義。
作者是香港政策研究所董事暨行政總裁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隔了兩代人,《學苑》的文章在不同時空竟然都得到香港的首長的重視及公開回應!
筆者反對《香港民族論》中幾位港大同學編輯的觀點和分析,但他們的文章反映了一個思考和研究過程,並且引述一些有關國家、民族和民族主義的現代思潮和理論作為依據。筆者抱着理性討論的態度,希望與梁繼平、王俊杰等幾位同學交流意見。
公民民族主義
幾位同學就構成「香港民族」的主要論據是「公民民族主義」——「公民民族主義強調維繫整個群體的公民價值,如自由和民主,以及互相契合的意願……當中的共同點,乃公共文化、公民身分或決定政治前途的意願……香港民族並非以血緣為紐帶,而是以邊界、歷史、文化,加上『逃離極權、追求自由』的共同心理界定。」(〈香港民族論〉頁17)
同學援引的是Hans Kohn(高漢斯)在1944年提出的「自由、公民西方」(liberal, civic Western)與「不自由、種族東方」(illiberal, ethnic Eastern)民族主義的二分法框架(其後得到一些學者認同及加以發揮)。 高漢斯等人以英國、法國、荷蘭、瑞士和法國為「公民西方」代表,指它們的民族主義在18世紀興起時,正當是它們的政治、公民與個人權利的發展,這些民主價值成為它們的國民思想。反之,「種族東方」的地區包括德國、奧地利、俄羅斯及蘇聯解體後的東歐國家,其民族主義的興起不是與自由主義連結,而是以種族及國家的發展為核心。公民民族主義(civic nationalism)是平等和擁有權利的公民組成的團體,他們以一套共享和認同的愛國實踐和價值為基礎團結起來。在種族民族主義(ethnic nationalism)中,個人的愛國歸屬感是繼承而非選擇的,是由國民團體界定個人,而非相反。
其後,不少學者通過調查研究,有力地反駁了這種簡單而有道德判斷的二分法。首先,所謂「公民西方」的國家其實都各自以共有的文化認同、價值和歷史神話為國民身分認同。沒有文化傳統,人們不可能有共識去生活在一起而形成民族。其次,「公民西方」國家都一樣有不民主的元素,例如沒有一定資產的人、婦女、黑人等長期沒有投票權,對原印地安人和黑人長期不包容,等等。另方面,所謂「種族東方」的國家當中,事實上也具備一些公民民族主義的表現。
近年學者提出的眾多論據,都證明了民族主義二分法是基本上錯誤的。無論是什麼地區的民族主義,都必定有種族和文化的基本元素,並會逐步各自發展出一套其公民認同的價值和權利。
香港人、中國人
《學苑》文章引用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有關「香港人」、「中國人」的調查結果(2014年6月),說67%的受訪者認同自己是「香港人」或「中國的香港人」,而在18至29歲的界別中,逾一半人認為自己是「香港人」,以此引證港人的「脫北意識」。但事實上,這樣的調查混淆了兩個概念——對居住地區的歸屬感及國民身分認同。同樣的調查問卷如果加入「新界人」、「菜園村人」等名詞,相信很多新界或菜園村居民都會選擇兩者之一,而將「香港人」放在次要選擇。人們對其長期生活和工作的地區及同區居民有較強的歸屬感,是很自然的事。如果對上海人進行類似調查,相信不少人會選擇是「上海人」或「中國的上海人」,而非「中國人」。
其他調查用不同的問法,就得到較清晰和準確的回應。例如香港青年協會的《香港青年趨勢分析2013》顯示:對「你認同自己係中國人」的同意百分率,15至24歲組別是66.3%, 25至39歲組別是75.6%;而對「你對香港有歸屬感」的同意百分率,前者組別為79.9%,後者為82.6%。在「中國人嘅身分令你感到自豪」、「香港人身分令你感到自豪」,及「你對國家有親切感」的同意百分率,15至24歲組別分別是37.3%、76.9%、44.4%,而25至39歲組別分別是44.1%、68.5%、49.8%。可見香港大部分年輕人對中國的態度和觀感,主要不是國民身分認同問題,而是缺少歸屬感、自豪感和親切感。當然,15至24歲組別中對「你認同自己係中國人」的不同意或不知道孆ㄖ@答的百分率為33.7%,也是值得注意的。
香港的所謂「邊界」,只是源於港英殖民地時期香港與內地的分界,繼而成為「一國兩制」下香港特區與內地的分界,又怎可能成為所謂「香港民族」的「邊界」?至於歷史、文化方面,香港在百多年的英國殖民地統治下,發展成為國際城市,中西文化和全球化交織影響,成為中國境內最國際化及最先進的城市,自然發展出一些有別於內地城市的生活方式、價值觀、本土文化,及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等等,這就是「一國兩制」的由來。我們香港人只不過是比內地同胞更早、更長時間和更廣泛地受西方和全球化的影響而已。無論是從種族、歷史、文化、地域、價值等方面看,我們都脫離不開中華文化和近代畊{代中國發展的深刻影響和薰陶。以地區的差異作為建立一個新民族的論據,可以引伸至「中環人」、「新界人」、「菜園村人」、「上海人」因各有自己的特色,便可分別建立為民族的荒謬結論。
《學苑》同學們要維護香港的特色,捍衛「一國兩制」下的「港人自治」,已有各種充足的理由,毋須要以牽強的論述去製造一個「香港民族」出來。這樣做亦只會令中央增加對「港獨」可能發展起來的戒心。
筆者在下一篇將會談到「中國夢」及2017年落實特首普選的重大意義。
作者是香港政策研究所董事暨行政總裁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