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健吾﹕所有罵聲都不值得閱讀?長青網文章

2015年02月0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2月07日 06:35
2015年02月0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女歌手楊千嬅演唱會的片段在網絡流傳,其中一條,是一名名氣及資歷都沒有其他嘉賓那麼大,唱功沒有那麼好的新晉男歌手。


他最後選唱了楊小姐其中一首首本名曲《再見二丁目》。對上一次大家聽過男聲版本的《再見二丁目》,是黃耀明先生以某種吟遊詩人的方式演繹。當中的做人道理:「原來過得很快樂,只我一人未發覺……」當中的情感及演出質素,已無出其右,亦看來沒有任何人可以超越。片段上網後,當然好壞參半,不少人認為男歌手只像一個唱得好聽一點的中學師兄在紅磡體育館這大K房唱K。而楊千嬅在台上,也非常支持這位男歌手,說:「其實artist(藝人)要成功呢,就要必經一個好難過嘅階段,係被嫌棄嘅。」


也許,楊氏在走紅的過程之中,的而且確經歷這件事。比方說,在我年紀還是很小的時候,有機會看一次楊氏的音樂,有一個部分,由林海峰先生讀出一封由楊氏寫的信,說出當時她錄第一首歌的時候,有一個唱片公司的職員對她說:「點解佢會喺度㗎?」意指,以楊氏的能力,根本不應該在錄音室。


聽到這兒,我在想,也許很多人都覺得現在所有人要走紅之前,都會被罵一陣子吧。在網絡時代,面對罵聲,我們處理的方法也許只有一個,用台灣主持人蔡康永的說法,就是:「網絡誰都可以說話,不愛看就不要看啊」。用廣東歌詞的說話,就是「笑罵由人灑脫地做人」。


只是,是不是所有罵聲,都是不值得閱讀的呢?當然,不少網民的留言也是「×××聽講喺×××教書,仲要聽講係同性戀者。畀呢啲妖孽教授教,你話呢一代唔死都冇用啦」,又或是「×××聽講係同性戀者,所以唔可以原諒」這種以身分入罪的文字,大家都應該明白,借用何韻詩的說法,如果一個人要攻擊你,就只剩下性傾向,或其他職業身分(你是老師所以應該道德層面要站在太空站的高度才合理云云)去入罪,他們已沒有辦法以觀點攻擊你。然而,當中有一些評論,倒是有參考價值的,不知道,被說的人又會否聽得入耳呢?


批評本身就是刺耳的

比方說,本周,城規會出現職員倒頭樁事件。根據各方報道,有政府職員以倒頭樁的招式對付一名拍片的公民記者,有報道指,當局遲遲不報警,而有片段、證人,警方都好像沒有很高調的拘捕。有被視為是左翼的社運行動者,就在面書的寫了一段文字,內容不贅,大抵是指,因為一個倒頭樁,希望市民可以留意一下,被邊緣化的被逼遷者。


很可惜,很快就有很多留言,翻起了6月時候「村民唔係咁諗」的舊帳。指有市民出來聲援後,被「左膠」阻止了更暴力的升級行動。而當時帶領抗爭者的「左膠」(網上使用的名詞,我大概理解為一些左翼理論的支持者,他們的特色還有很多,比方說生活習慣應是看一點小書,所以會喜歡用大眾比較陌生的字詞如「邊緣化」)指下一場仗在城規會。而城規會的不公義,已突顯了。現在,抗爭的只剩下一些被邊緣化的村民,原因就是這些運動領導者,一方面希望借助市民的力量向政府施壓,卻另一方面有形無形有意無意的建立了一套權力階梯,在遣詞用語間流露自己比較有經驗(案底、被捕次數比較多,有更多時間跟村民溝通所以知道村民點諗云云)。最後,某些本來對議題有熱情的人,都會默默放棄。


也許,很多人都會以為,在網絡時代,這種「被嫌棄」的過程,實屬普遍。但,我有時會想,批評本身,就是刺耳的。如果我們以為批評就是攻擊,而放棄思考當中批評的可讀性,人很難進步。很可惜,很多人求的,都不是進步,只希望好像新晉男歌手一樣,抓緊足夠的粉絲群,「hehe」又好、選區又好,總之畫圈為王,在自己的世界中,活得舒服就足夠。大局勢政治走向是什麼?誰在意?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