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健﹕所謂取消GDP指標 可笑而無聊長青網文章

2015年02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2月06日 06:35
2015年02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1月25日,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剛一發布,媒體迅速找到了亮點:報告中取消了上海市2015年GDP具體增長目標。取而代之的是「經濟平穩增長,結構繼續優化,質量效益進一步提高,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與經濟保持同步增長」。


2013年全國「兩會」時,就曾有代表提議:全國和各級地方政府不再設定年度GDP增長目標。不過直到2015年,上海才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看成執政思路轉變是想多了

坦白說,上海此舉只不過是順勢而為。中國經濟處於轉型期,結構調整已經取代高速擴張,成為經濟的首要關鍵詞。也就是說,「GDP增長速度」這個指標,已到了退出歷史舞台的時候了。


但外界為何如此興奮?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GDP增速」不僅是經濟的代名詞,更被視為考核官員政績的首要指標,引發諸如數據造假、重複建設等問題。也許正因為如此,現在很多人才會不僅視「取消GDP增速目標」為經濟轉型的標誌,更將其看成政府執政思路轉變的信號。


可事實是,大家想多了。


因為據報道,上海雖取消「GDP增速目標」,但在其他多個領域提出量化目標。比如:將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環保投入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3.6%以上、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6件左右等等。


這就說明政府並未放棄「量化執政」的理念,且這些指標將被層層分派到各部門,成為相關人員工作考核關鍵指標。很快,「完成新指標」便會堂而皇之地凌駕於「經濟轉型」、「保護環境」、「鼓勵創新」等等宏觀導向之上,成為新的「GDP增速指標」。


追求量化目標 人為改變經濟規律

「量化執政」的理念,源於政府自視為萬能的家長,試圖管理一切,希望透過行政手段把控經濟,甚至改變經濟發展的規律,以實現一個個量化的目標,最後把「達成」兩個字寫入政績。


但殘酷的事實告訴我們,人類在「規律」面前向來都是渺小的,那些違背規律的舉動最終只會招致報復。4萬億大投資,曾經如此不可一世地站在世界面前。現下整個國家,以及國家中許許多多的普通人正在、並且還將繼續為那場資本氾濫的狂歡買單。現在想來,那個8%的增速目標,是個何等虛妄的存在;而將來,我們也終將發現,失業率、環保投入、研發經費支出、發明專利量這些目標,也是那麼可笑而無聊。想明白了這些,恐怕也就沒有力氣再為上海市政府叫好了。


作者簡介﹕內地資深傳媒人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