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每天應做60分鐘運動,才能促進身體健康成長;但對於要學樂器補習,準備考中學、大學的香港孩子而言,這彷彿是個永不能達標的天文數字。
早前有調查指本地兒童的體適能狀况平均低於亞洲鄰近地區的水平,雖然我們的「孱弱書生」因為學業、電子產品的誘惑等而對運動冷感,但亦有不少推動運動的有心教師將運動遊戲化,把體育課課程設計得如尋寶般刺激;又有家長毋懼考試,不會因為溫書而刪減子女運動時間;專家提醒,別再將運動「功能化」,只待有時間或只為獎牌而做,一於家校合作,培育健康快樂的孩子!
學童缺運動 體適能表現遜鄰區
早前學校體適能計劃公布有關本地學童體適能狀態的調查,機構收集10萬名6至19歲學生的健康數據,結果顯示當中兩成七為屬於超重或癡肥,男生的手握力平均較內地男生低,而女生的柔軟度成績幾乎全線低於新加坡最低水平,本地學童缺乏運動的問題再一次引起關注。
測心肺、柔軟度、肌肉強度
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牀副教授葉柏強稱,體適能可顯示一個人的健康狀態及應付日常生活的體能能力,若無法維持一個良好的水平,會增加患各種疾病的風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範疇﹕
一、心肺功能
以耐力跑或變速跑步測試。心臟與肺部需要互相支持以正常運作,心肺功能顯示兩者互相協調的情况,表現較差者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二、柔軟度
以坐地伸前測試,顯示關節的柔軟度,關節欠彈性可導致背部疾病,例如椎間盤脫症,即脊柱中的椎間盤突出,可引致背痛,是都市人常見的疾病。
三、肌肉強度
手握力測試上肢肌肉,仰臥起坐測試腹肌等。肌肉有助血液循環,強壯者可減少血壓高風險。
反映應付生活體能能力
除了上述疾病,香港中文大學體育運動科學系系主任夏秀禎教授指出,體適能可反映一個人應付日常生活的能力,「例如彎身撿東西、穿脫衣服等需要柔軟度,追巴士也要心肺支持。年輕時未會察覺問題所在,但年長的人做不到,例如要重新學習脫衣服,才發現體適能的重要性」。
香港運動氣氛從來為人詬病,港童經常手握電子產品,不愛做運動,家長只着重學科,中、英、數遠比體育科重要;然而,香港鄰近地區紛紛加強體育教育政策,例如增加體育課時。透過政策強迫學童多做運動,是否真的可行、有效?
增課時強迫運動 港未必有效
鄰近地區如新加坡、台灣,都已計劃提升體育課時數,透過加強學校體育,避免兒童肥胖問題繼續惡化。2013年,新加坡提出小一至中四年級的體育課時由原本的每周1至1.5小時,增加至2小時;台灣亦於同年提出將體育課節數由2節增加至3節,85%小學及初中學生須精於至少一項運動,70%學生須學會游泳;而北京更早於2006年,學生在學校已有不少於1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反觀本港中小學體育課節數為每周約兩節,約有1個多小時,須佔全年總課時不少於5%,時數方面不及鄰近地區多。
體育課內容入手 引起興趣
提升體育課時或許有助增加孩子運動量,然而夏秀禎則對此不感樂觀,首先,要改變政策已不容易,「教育政策一向不重視體育科」,她認為,與其期望課時增加,倒不如從體育課的內容入手,「小朋友不愛運動,很大原因是他們不能掌握運動的技巧,玩得不好,自然沒有興趣」。教育局的課程大綱列明教師須於每個階段教授不同體育知識,初小階段需熟練基礎活動技能,包括移動技能、平衡穩定技能及操控用具技能等,即跑、跳、擲等技術,至高小以後便要學習不同運動項目,如田徑、球類等;但夏秀禎認為,學習基礎活動3年並不足夠,「小朋友連拋接等都未做得好,打球亦不會好」,例如擲球,標準姿勢是將手提高拉後,再向前揮,然而不少人則忽略了拉後的動作。她建議,初小之後可開始學習各類體育項目,然而,基礎活動技能需要同步繼續練習,「提升學生的動作質素,對於他們將來是否願意繼續參與都有影響」。
文﹕鍾家寶
圖﹕陳淑安、胡景禧、受訪者提供
小model﹕Jacob Wong、Jacquelyn Wong
服裝提供﹕Adidas(查詢﹕2506 016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