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每到冬季,空氣污染令許多北京人焦慮。國務院發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北京在2017年PM2.5控制在60。北京市長王安順回憶,自己當時帶着壯士斷腕的決心簽訂了這份「生死狀」。
王安順說:「如果空氣污染(治理目標)到2017年實現不了,領導說了既是句玩笑話,也是句分量很重的話,『提頭來見』。」 然而今年地方「兩會」考核時,卻發現去年北京市PM2.5實際下降4%,未完成5%的下降目標。面對媒體對「空氣生死狀」的尷尬追問,王安順也只好說這既是玩笑話,也表達決心。
王市長的尷尬背後,其實是在現階段的中國,治理空污這一行為本身,存在着難以解決的結構性難題。尤其在當前環境壓力嚴重與經濟增速放緩重疊,這一結構難題就更加難解。
另有一組數據顯示,2014年北京GDP增速為7.3%,河北為6.5%,均在全國排名倒數。河北距離原先制訂的8%GDP增速,相差高達1.5個百分點,北京周邊地區治理空污是直接原因。
治理空氣污染必然從企業入手,而在內地現在的發展階段,大部分企業都處在中等或高污染狀態。以相對發達的江蘇省為例,重污染行業都佔GDP達到59%,北方省市的這一比例只會更高。
不少官員喊出「為了空氣質量、寧可犧牲GDP」的口號。但GDP增速真的大幅下降,馬上帶來企業關停、稅收減少、失業增多等連鎖反應,無論官員還是民衆都難以承受。
產生這種幾乎無解的矛盾,關鍵在於缺乏早期的預防。比如在經濟增長相對快速的時段,進行環境污染的防治,企業所面對的壓力就會更小。然而,不少決策者似乎過於認同「先污染、後治理」,這句話的潛台詞彷彿是「污染沒有出現,就不需要治理」。
「保護優先 預防為主」
其實在環境保護的規律中,預防是更重要的一環,相比之下治理的成本遠遠大於預防。即將擔任環保部長的原清華大學校長、環境學者陳吉寧曾表示,「保護優先、預防為主」是非常重要的原則,可是現在的法律體系,看不到「哪一條體現了預防為主」。
以台灣為例來看,早在1955年台北就對生煤使用進行管制,1975年統一制定了空氣污染防制法。當時台灣的空污尚未形成嚴重影響,決策者精英着眼長遠,汲取日本、美國的經驗,認為台灣未來也可能發生類似問題,為之後的空氣治理打下良好基礎。
當前內地社會的環境意識終於被空氣污染喚醒。但是PM2.5幾乎成為環境污染的代名詞,土壤、水源、城市垃圾等問題,都被很大程度忽視。
例如,並不複雜的垃圾分類,就可以對城市垃圾進行有效管理與回收,但內地政府並沒有展現出大規模推動的決心。這些事先預防的措施,在未來城市垃圾問題爆發的時候,又很難短期發揮作用。
總之,環境污染往往是長時間的忽視所致,又導致需要更大代價治理。中國現在的環境污染快要達到極限,必須有「生死狀」的決心;但也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重視「預防為主」的環境規律,懷有對未來負責的長遠眼光。
王安順說:「如果空氣污染(治理目標)到2017年實現不了,領導說了既是句玩笑話,也是句分量很重的話,『提頭來見』。」 然而今年地方「兩會」考核時,卻發現去年北京市PM2.5實際下降4%,未完成5%的下降目標。面對媒體對「空氣生死狀」的尷尬追問,王安順也只好說這既是玩笑話,也表達決心。
王市長的尷尬背後,其實是在現階段的中國,治理空污這一行為本身,存在着難以解決的結構性難題。尤其在當前環境壓力嚴重與經濟增速放緩重疊,這一結構難題就更加難解。
另有一組數據顯示,2014年北京GDP增速為7.3%,河北為6.5%,均在全國排名倒數。河北距離原先制訂的8%GDP增速,相差高達1.5個百分點,北京周邊地區治理空污是直接原因。
治理空氣污染必然從企業入手,而在內地現在的發展階段,大部分企業都處在中等或高污染狀態。以相對發達的江蘇省為例,重污染行業都佔GDP達到59%,北方省市的這一比例只會更高。
不少官員喊出「為了空氣質量、寧可犧牲GDP」的口號。但GDP增速真的大幅下降,馬上帶來企業關停、稅收減少、失業增多等連鎖反應,無論官員還是民衆都難以承受。
產生這種幾乎無解的矛盾,關鍵在於缺乏早期的預防。比如在經濟增長相對快速的時段,進行環境污染的防治,企業所面對的壓力就會更小。然而,不少決策者似乎過於認同「先污染、後治理」,這句話的潛台詞彷彿是「污染沒有出現,就不需要治理」。
「保護優先 預防為主」
其實在環境保護的規律中,預防是更重要的一環,相比之下治理的成本遠遠大於預防。即將擔任環保部長的原清華大學校長、環境學者陳吉寧曾表示,「保護優先、預防為主」是非常重要的原則,可是現在的法律體系,看不到「哪一條體現了預防為主」。
以台灣為例來看,早在1955年台北就對生煤使用進行管制,1975年統一制定了空氣污染防制法。當時台灣的空污尚未形成嚴重影響,決策者精英着眼長遠,汲取日本、美國的經驗,認為台灣未來也可能發生類似問題,為之後的空氣治理打下良好基礎。
當前內地社會的環境意識終於被空氣污染喚醒。但是PM2.5幾乎成為環境污染的代名詞,土壤、水源、城市垃圾等問題,都被很大程度忽視。
例如,並不複雜的垃圾分類,就可以對城市垃圾進行有效管理與回收,但內地政府並沒有展現出大規模推動的決心。這些事先預防的措施,在未來城市垃圾問題爆發的時候,又很難短期發揮作用。
總之,環境污染往往是長時間的忽視所致,又導致需要更大代價治理。中國現在的環境污染快要達到極限,必須有「生死狀」的決心;但也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重視「預防為主」的環境規律,懷有對未來負責的長遠眼光。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