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雨傘運動過後,香港不再一樣,亦回不去了。若然青年傘民願意在建制內挑戰權力,以選票改變世界,絕對有潛力在數年間移風易俗。本文嘗試為潛在青年選票作出粗略估算。
選舉事務處剛公布了2014年的選民數字,地方選區於是年共有7.7萬名新增選民,當中年齡組別最低的18至20歲人數最多,共有4.3萬名,佔新增選民的56%,最受傳媒注目,普遍以為這是青年人政治覺醒的一個重要指標。不過,仔細分析數據,香港青年選舉政治參與度依然嚴重偏低。
事實上,年齡在18至30歲間的香港青年的選民登記率,長期落後全港整體數字。以18至20歲選民組別為例,縱然其新增選民人數於2014年為全港之冠,但其組別的選民登記率僅為47%,不單是全港最低,較73.5%的全港登記率,偏低幾近一半。21至25歲及26至30歲的選民組別表現稍佳,選民登記率為68%及59%,但亦落後全港平均數字(圖一)。
此外,即使年齡在30歲以下的青年成功登記為選民,他們在過往兩屆立法會選舉的實際投票率,亦低於全港平均數字。以2012年的立法會選舉為例,18至20歲及21至25歲的選民投票率僅為42%及46%,遠遠滯後全港的53%。26至30歲的選民投票率稍高,亦不過51%。
青年選民登記率及投票率偏低,倒過頭來正好顯示其增長潛力,正是財經術語所謂的「追落後」。假設30歲以下青年在雨傘運動過後,政治覺醒,不論選民登記率及正式投票率大幅攀升,與全港看齊,推算18至30歲的新增青年選民數目可高達13.4萬,相當於全港現有350萬選民的4%。進一步假設他們的投票率升至全港的平均值(即53%),新增青年選民的立法會選票便約7.1萬票(圖二)。
此外,假設30歲以下的現有青年選民投票率,亦提升至全港平均水平,可同時帶來額外3.6萬選票。兩者相加,30歲以下的新增青年選票便高達10.7萬,相當於2012年立法會選舉的184萬票數目的6%,潛在選票數目相當可觀。
最理想能令泛民增至32席
根據2012年立法會選舉結果,五區的當選門檻約為4至5萬票間,但五區最後一席的當選票數可低至2.8萬票。換言之,11萬青年選票應相當於3席全新議席。換另一角度分析,假使新增選票投向現有泛民候選人,有鑑不少泛民候選人於2012年立法會選舉僅以數千至約一萬票之差落敗,在最理想的配票策略下,新增青年選票應足夠令5名邊緣泛民候選人反敗為勝,令他們在立法會的議席由27席增至32席。雖然依然未足關鍵半數,但已大幅增加他們的議政和議價能力,政府施政亦須得他們首肯,「港視發牌」及「三堆一爐」的結局或可改寫。再者,泛民手中持有較多票數,亦未必需要頻頻採取「拉布」戰略,弄得神憎鬼厭。
台灣去年11月底的「九合一」地方性選舉,可為上述分析作最佳註腳。根據台灣智庫的民意調查,20至39歲的年輕人投票率高達75%至78%,遠遠高於過去的六成,亦拋離68%的整體投票率。這顯示「太陽花運動」已根本上改變了台灣年輕人政治冷感的景况,建制外的抗議最終化成實際選票,形成關鍵的「第三勢力」。香港的雨傘運動,應有同等的選票推動能力。
不過,香港畢竟不是台灣,沒有普選的政治制度,未必能夠製造足夠誘因,吸引傘民走到建制機制中去,而事實上也正是「8•31人大落閘」,才迫使傘民走到街頭去。現在要說服傘民重回選舉去,頗為弔詭。在此背景下,若欲香港長治久安,各方(包括中央政府、特區政府、建制派、泛民以至雙學)皆需要調整策略,過分強硬取向僅會使局面更為僵化,連「選票出路」皆封死了。政改第二期諮詢剛重啟,這亦是各方修訂沒有出路的舊有立場的最佳甚至是最後時機。
近月欣然見到「雙學」及民陣皆積極推動傘民登記作選民,這確實是把運動沉澱和深化的最佳舉措。縱或選舉活動不是那麼轟轟烈烈,也沒有震動人心的剎那光環,但建制內的點點滴滴的民生及民主改善都是實實在在的。
作者為無黨派的經濟分析員
選舉事務處剛公布了2014年的選民數字,地方選區於是年共有7.7萬名新增選民,當中年齡組別最低的18至20歲人數最多,共有4.3萬名,佔新增選民的56%,最受傳媒注目,普遍以為這是青年人政治覺醒的一個重要指標。不過,仔細分析數據,香港青年選舉政治參與度依然嚴重偏低。
事實上,年齡在18至30歲間的香港青年的選民登記率,長期落後全港整體數字。以18至20歲選民組別為例,縱然其新增選民人數於2014年為全港之冠,但其組別的選民登記率僅為47%,不單是全港最低,較73.5%的全港登記率,偏低幾近一半。21至25歲及26至30歲的選民組別表現稍佳,選民登記率為68%及59%,但亦落後全港平均數字(圖一)。
此外,即使年齡在30歲以下的青年成功登記為選民,他們在過往兩屆立法會選舉的實際投票率,亦低於全港平均數字。以2012年的立法會選舉為例,18至20歲及21至25歲的選民投票率僅為42%及46%,遠遠滯後全港的53%。26至30歲的選民投票率稍高,亦不過51%。
青年選民登記率及投票率偏低,倒過頭來正好顯示其增長潛力,正是財經術語所謂的「追落後」。假設30歲以下青年在雨傘運動過後,政治覺醒,不論選民登記率及正式投票率大幅攀升,與全港看齊,推算18至30歲的新增青年選民數目可高達13.4萬,相當於全港現有350萬選民的4%。進一步假設他們的投票率升至全港的平均值(即53%),新增青年選民的立法會選票便約7.1萬票(圖二)。
此外,假設30歲以下的現有青年選民投票率,亦提升至全港平均水平,可同時帶來額外3.6萬選票。兩者相加,30歲以下的新增青年選票便高達10.7萬,相當於2012年立法會選舉的184萬票數目的6%,潛在選票數目相當可觀。
最理想能令泛民增至32席
根據2012年立法會選舉結果,五區的當選門檻約為4至5萬票間,但五區最後一席的當選票數可低至2.8萬票。換言之,11萬青年選票應相當於3席全新議席。換另一角度分析,假使新增選票投向現有泛民候選人,有鑑不少泛民候選人於2012年立法會選舉僅以數千至約一萬票之差落敗,在最理想的配票策略下,新增青年選票應足夠令5名邊緣泛民候選人反敗為勝,令他們在立法會的議席由27席增至32席。雖然依然未足關鍵半數,但已大幅增加他們的議政和議價能力,政府施政亦須得他們首肯,「港視發牌」及「三堆一爐」的結局或可改寫。再者,泛民手中持有較多票數,亦未必需要頻頻採取「拉布」戰略,弄得神憎鬼厭。
台灣去年11月底的「九合一」地方性選舉,可為上述分析作最佳註腳。根據台灣智庫的民意調查,20至39歲的年輕人投票率高達75%至78%,遠遠高於過去的六成,亦拋離68%的整體投票率。這顯示「太陽花運動」已根本上改變了台灣年輕人政治冷感的景况,建制外的抗議最終化成實際選票,形成關鍵的「第三勢力」。香港的雨傘運動,應有同等的選票推動能力。
不過,香港畢竟不是台灣,沒有普選的政治制度,未必能夠製造足夠誘因,吸引傘民走到建制機制中去,而事實上也正是「8•31人大落閘」,才迫使傘民走到街頭去。現在要說服傘民重回選舉去,頗為弔詭。在此背景下,若欲香港長治久安,各方(包括中央政府、特區政府、建制派、泛民以至雙學)皆需要調整策略,過分強硬取向僅會使局面更為僵化,連「選票出路」皆封死了。政改第二期諮詢剛重啟,這亦是各方修訂沒有出路的舊有立場的最佳甚至是最後時機。
近月欣然見到「雙學」及民陣皆積極推動傘民登記作選民,這確實是把運動沉澱和深化的最佳舉措。縱或選舉活動不是那麼轟轟烈烈,也沒有震動人心的剎那光環,但建制內的點點滴滴的民生及民主改善都是實實在在的。
作者為無黨派的經濟分析員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