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2015年,日本迎來戰後70年。新年伊始,日本NHK電視台在元旦特別節目播出了一項最新有關日本民眾對國家未來願景的調查。調查顯示,40%的民眾希望日本未來能夠成為一個沒有戰爭的和平社會,高居第一位。
自2012年日本「國有化」釣魚島以來,中國社會較常以「右傾化」、「軍事擴張」的框架來理解日本,但一個真實的日本社會遠非如此簡單。戰後70年,日本正在以自身的方式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為國家發展方向定位。
未完結的「後1995時代」
今年的日本,特別關注兩大震撼性事件的20周年紀念。一是阪神大地震,二是奧姆真理教毒氣事件。兩大事件,都發生在20年前的1995年。從正統日本史來看,1868年明治維新,1945年二戰戰敗,1989年昭和天皇駕崩,都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不過,按照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的看法,戰後日本的一個重要分水嶺,不是昭和天皇駕崩的1989年,而是1995年。
英國《金融時報》前駐東京首席記者David Pilling曾經就這一問題採訪了遠離日本本土創作的村上春樹。村上認為,1995年是「日本奇蹟成長神話的終結之年」。該年發生的兩起震撼性事件,對日本社會的衝擊極為巨大,留下的課題至今仍未得到解決。
村上春樹﹕天災人禍打破神話
村上指出,1995年之前,日本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當時日本人自信萬分,相信「日本模式」令這個國家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最安全的,最先進的國家。然而,兩場突發事件打破了這個神話。阪神大地震暗示了人和自然的關係,令日本社會驚醒到日本高度的技術力量面對大自然之脆弱。奧姆真理教毒氣事件暗示了日本經濟高度成長背後的人心黑暗面(高學歷人士竟然發動恐怖襲擊),令勤勞團結守禮的日本民族形象瞬間破滅。
經過了失去的20年,今天的日本其實仍未能對以上這兩大問題作出圓滿回應。因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與福島核災難引出的能源問題,以及因日益惡化的經濟環境而出現的種種社會問題,仍是未來日本必須面對的棘手課題。
歷史認識的文化隔閡
歷史認識對戰後70年的日本來說也是繞不過去的課題。1月15日,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就日軍戰時南京暴行的遇害人數向中國提出異議。去年末,日本又積極利用《朝日新聞》就錯誤報道慰安婦問題的道歉事件,企圖向海外澄清所謂對日本的「誤解」,強調戰時慰安婦不是國家強制的(即所謂「狹義的強制性」)。1月19日,首相安倍在以色列向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獻花。日本媒體解讀首相此舉意圖反擊中國國際輿論攻勢,以區別日本和納粹德國的戰爭責任。在中國看來,日本的以上種種作為無疑是在為其侵略行為漂白。但日本社會主流輿論又是以何種方式來理解這一問題的呢?
排除死硬右翼分子的歷史觀,筆者觀察到日本官方說法對民眾有一定的說服力。這些民眾並不一定否定日本的戰爭責任,但都傾向認為中國的說法不符合具體史料,這說明日本人看待歷史的方法在文化上具有一定共性,需要細心區別理解。日本思想家加藤周一曾指出,中日兩種文化是根本不同的。中國人從普遍原理出發,然後到具體情况,把握全體以包圍局部。日本人則執著於具體情况,重視特殊性,從局部開始以圖達到全體。日本學者選題往往從小處着眼,其學風經常出現見樹不見林的傾向,也是源於這種對事物理解的精緻思維。
日人執著具體 易見樹不見林
因此,中日在歷史問題上的爭吵更可能是思維文化方式的不同造成的。例如,不少日本人認為把戰時日軍暴行和納粹德國的暴行相提並論並不妥當,因為在細節層面日軍沒有像德軍那樣搞過種族大滅絕。又如「慰安婦」問題,日本史學界在日本國內沒有找到國家強制婦女的歷史證據。去年《朝日新聞》就這一問題的公開認錯更加強了這一認識,令日本上下覺得有必要向外國澄清「國家強制婦女」和「業者強制婦女」的區別。再如,在南京暴行問題上,日本承認事件的存在,但卻認為中國提出的30萬人遇害人數不符合史料,有必要糾正。
從學術上來看,日本在細節上的考證精神不可否定,需要進一步加強跨國學術合作。但正如長年從事日本戰爭罪行研究的中國社科院專家步平不止一次指出,日本戰爭責任問題不只是學術問題,也是受害國的感情問題和政治問題。日本官方在政治上不斷糾纏於細節,不但不利於雙方和解,反而容易火上澆油,刺激受害者的情緒。
日本前外交官東鄉和彥在2015年1月出版的《President》雜誌也撰文指出,在國際社會來看(特別是美國),日本所強調的強制性問題根本無法改變各國對暴行本質的判斷。在外國人來看,那是「自己的女兒被強行帶走成為慰安婦」的那種感覺。日本不斷強調」國家沒有參與強徵」,給海外的印象就是「現在的日本」在為「過去的日本」辯護,令日本的海外形象愈來愈糟。東鄉強調,日本應該致力於和倖存的「慰安婦」達成和解,好好照顧她們的感受。
跨文化和解是極為複雜的溝通過程。雙方往往容易習慣性通過本國文化來解讀對方意圖,令加害者和受害者之間的誤解不斷加深。由於二戰結束後冷戰結構在東亞迅速形成,使得日本和亞洲鄰國和解過程中仍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心理後遺症。新一代中日韓的有識之士應多嘗試溝通交流,學習換位思考,為東亞歷史和解注入曙光和希望。
張望
日本早稻田大學亞洲研究機構現代中國研究所講師
自2012年日本「國有化」釣魚島以來,中國社會較常以「右傾化」、「軍事擴張」的框架來理解日本,但一個真實的日本社會遠非如此簡單。戰後70年,日本正在以自身的方式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為國家發展方向定位。
未完結的「後1995時代」
今年的日本,特別關注兩大震撼性事件的20周年紀念。一是阪神大地震,二是奧姆真理教毒氣事件。兩大事件,都發生在20年前的1995年。從正統日本史來看,1868年明治維新,1945年二戰戰敗,1989年昭和天皇駕崩,都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不過,按照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的看法,戰後日本的一個重要分水嶺,不是昭和天皇駕崩的1989年,而是1995年。
英國《金融時報》前駐東京首席記者David Pilling曾經就這一問題採訪了遠離日本本土創作的村上春樹。村上認為,1995年是「日本奇蹟成長神話的終結之年」。該年發生的兩起震撼性事件,對日本社會的衝擊極為巨大,留下的課題至今仍未得到解決。
村上春樹﹕天災人禍打破神話
村上指出,1995年之前,日本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當時日本人自信萬分,相信「日本模式」令這個國家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最安全的,最先進的國家。然而,兩場突發事件打破了這個神話。阪神大地震暗示了人和自然的關係,令日本社會驚醒到日本高度的技術力量面對大自然之脆弱。奧姆真理教毒氣事件暗示了日本經濟高度成長背後的人心黑暗面(高學歷人士竟然發動恐怖襲擊),令勤勞團結守禮的日本民族形象瞬間破滅。
經過了失去的20年,今天的日本其實仍未能對以上這兩大問題作出圓滿回應。因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與福島核災難引出的能源問題,以及因日益惡化的經濟環境而出現的種種社會問題,仍是未來日本必須面對的棘手課題。
歷史認識的文化隔閡
歷史認識對戰後70年的日本來說也是繞不過去的課題。1月15日,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就日軍戰時南京暴行的遇害人數向中國提出異議。去年末,日本又積極利用《朝日新聞》就錯誤報道慰安婦問題的道歉事件,企圖向海外澄清所謂對日本的「誤解」,強調戰時慰安婦不是國家強制的(即所謂「狹義的強制性」)。1月19日,首相安倍在以色列向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獻花。日本媒體解讀首相此舉意圖反擊中國國際輿論攻勢,以區別日本和納粹德國的戰爭責任。在中國看來,日本的以上種種作為無疑是在為其侵略行為漂白。但日本社會主流輿論又是以何種方式來理解這一問題的呢?
排除死硬右翼分子的歷史觀,筆者觀察到日本官方說法對民眾有一定的說服力。這些民眾並不一定否定日本的戰爭責任,但都傾向認為中國的說法不符合具體史料,這說明日本人看待歷史的方法在文化上具有一定共性,需要細心區別理解。日本思想家加藤周一曾指出,中日兩種文化是根本不同的。中國人從普遍原理出發,然後到具體情况,把握全體以包圍局部。日本人則執著於具體情况,重視特殊性,從局部開始以圖達到全體。日本學者選題往往從小處着眼,其學風經常出現見樹不見林的傾向,也是源於這種對事物理解的精緻思維。
日人執著具體 易見樹不見林
因此,中日在歷史問題上的爭吵更可能是思維文化方式的不同造成的。例如,不少日本人認為把戰時日軍暴行和納粹德國的暴行相提並論並不妥當,因為在細節層面日軍沒有像德軍那樣搞過種族大滅絕。又如「慰安婦」問題,日本史學界在日本國內沒有找到國家強制婦女的歷史證據。去年《朝日新聞》就這一問題的公開認錯更加強了這一認識,令日本上下覺得有必要向外國澄清「國家強制婦女」和「業者強制婦女」的區別。再如,在南京暴行問題上,日本承認事件的存在,但卻認為中國提出的30萬人遇害人數不符合史料,有必要糾正。
從學術上來看,日本在細節上的考證精神不可否定,需要進一步加強跨國學術合作。但正如長年從事日本戰爭罪行研究的中國社科院專家步平不止一次指出,日本戰爭責任問題不只是學術問題,也是受害國的感情問題和政治問題。日本官方在政治上不斷糾纏於細節,不但不利於雙方和解,反而容易火上澆油,刺激受害者的情緒。
日本前外交官東鄉和彥在2015年1月出版的《President》雜誌也撰文指出,在國際社會來看(特別是美國),日本所強調的強制性問題根本無法改變各國對暴行本質的判斷。在外國人來看,那是「自己的女兒被強行帶走成為慰安婦」的那種感覺。日本不斷強調」國家沒有參與強徵」,給海外的印象就是「現在的日本」在為「過去的日本」辯護,令日本的海外形象愈來愈糟。東鄉強調,日本應該致力於和倖存的「慰安婦」達成和解,好好照顧她們的感受。
跨文化和解是極為複雜的溝通過程。雙方往往容易習慣性通過本國文化來解讀對方意圖,令加害者和受害者之間的誤解不斷加深。由於二戰結束後冷戰結構在東亞迅速形成,使得日本和亞洲鄰國和解過程中仍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心理後遺症。新一代中日韓的有識之士應多嘗試溝通交流,學習換位思考,為東亞歷史和解注入曙光和希望。
張望
日本早稻田大學亞洲研究機構現代中國研究所講師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