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明報》財經與匯豐環球投資管理聯合舉辦「實踐『你想』退休生活」講座,嘉賓分別有匯豐環球投資管理亞太區債券投資總監陳寶枝、香港教育學院國際教育與終身學習學系副教授譚小玲博士、香港長者協會副主席及前中學校長呂令意,以及香港精神促進會主席陳仲謀醫生。講者都認為要盡早預備退休,特別是心理及積蓄上,但切忌在效果非自己預期一樣時造成很大壓力,這對身心也不健康,中庸之道是有先規劃退休生活的藍圖,並以輕鬆心情迎接。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主編陸振球提出,市場談論美國將會今年加息,對於債券是否不利?陳寶枝表示,利息上升,對國庫債券會有壓力,反之對企業債因為經濟改善,會被看高一線。以往香港投資者都注重股樓的投資,但經過2007年雷曼事件後,投資者開始留意債券是什麼產品。「評級高的債券當然是較低息,相反評級低的債券可獲高息,惟『爆煲』風險亦會高。反之債券基金內有一藍子債券,投資風險可以分散。」
收益穩定 人幣債息4厘選擇多
陳又指出,和股票等升值潛力較高的資產比較,債券除了提供固定收益,波動性亦相對較低,因此一般會被視為較低風險資產。對於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投資者而言,債券往往是較適當的投資選擇。「債券投資回報要求,以現時經濟環境下,每年回報約為3至4厘屬合理,要求更高息的話,便要面對信貸風險。港人日常生活中也有機會用人民幣消費,故投資人民幣債也無可厚非,而且人民幣債有4厘以上不少,選擇性也多。」
她續稱,踏入2015年亞洲信貸市場表現持續做好,並錄得穩健回報。在市場擔憂中國經濟放緩、日圓貶值和美國加息的環境下,市場表現有望優於預期。同時,亞洲信貸資產價格相對其他環球市場仍非常吸引,是少數讓投資者以相宜價格投資優質固定收益資產的市場。
投資各地債券 留意貨幣風險
「至於貨幣風險也在投資上要留意,債券結算貨幣的選擇主要看投資者的需要,若在香港生活,港幣或美元結算也屬普遍的選擇。當然如子女會在英國或澳洲等地接受教育,用當地貨幣作為投資基礎貨幣也可以。」
「退休後希望可以獲穩定利息收入,以支付退休生活。債券屬其中一個工具,但最重要是退休後保本最重要,若果可以有固定收入會更好,但也要留意投資產品風險,過高風險不適合退休人士或接近退休人士。」
另外,身心健康也十分重要,因為不少長者在退休前是管理層,被受同事尊重,但退休後就社交活動減少,也沒有一班同事聽其意見,若心態不作調整,很快便會抑鬱或有其他心理病。呂令意表示,自己作為校長,退休後投入義工工作,展開退休後的另一個工作。故她認為退休後,不要讓自己停下來,要繼續充實自己。她舉例有個朋友退休前是木工,退休後投入去畫畫及書法,更發現自己還有其他天份。
譚小玲博士表示,現時退休年齡是55歲至60歲,但香港男士壽命約為80歲,而女士壽命為85歲左右,退休後生活要活得精彩,需要發掘自己興趣。特別是男士,因為在退休前角色是為家人兩餐努力,但退休後便失去此角色。故多與朋友聯絡、進修、行山及逛下博物館也可以令生活充實。現時由政府資助長者學院計劃,60歲人士便可以參加,以香港教育學院的長者課程為例,學員修讀13個星期,每堂是3小時,學費只是100元。
陳仲謀醫生表示,人生多變,很多東西也控制不到,故退休前要預備,也不要太苛求完美部署。至於健康方面,50歲起要做大腸鏡檢查。憂鬱好多時因為在退休沒有活動所造成,若退休人士在生活有寄託便不易有情緒病,千祈不要投閒置散,同時要接受改變。最後陳醫生有兩句說話以解抑鬱─「運動可把愁成破,社交歡樂滅心魔」!
明報記者
[龍彩霞 理財專題]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