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華企走出去 先要吸引國際人才長青網文章

2015年01月2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1月29日 06:35
2015年01月29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最近比較多時間在路上,這個星期來到英國倫敦參與公司的會議。心水清的讀者可能會想,為什麼一家澳洲的公司會安排在老遠的倫敦開一個國際會議?我們公司是一家以保險及退休金管理業務為主的澳洲公司,在公司員工退休金保障方面,相對其他工業發展蓬勃的地區,一些國家如荷蘭和澳洲在早年已開始發展當地的系統,以致他們的退休金保障制度,無論在資產規模,服務專業的多元以至退休受惠人士所累積的經驗都走在全球較前的位置。


企業文化差異 併購易融合難

這或是公司發展的一個優勢,但亦是這個先發優勢,經過這麼多年努力的他們,正面對一個市場規模已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成熟市場,當中的市場份額亦難以再有翻天覆地的改變。因此,公司的管理層需要調整他們未來的發展重點:由本土轉向國際市場,這恰恰就是今次會議選址倫敦的原因。


這種改變在中國公司亦可以看到。撇開當年跟蘇聯的特殊合作外,在改革開放年代以後,最多並最先走出去的公司是以從事資源類的公司為主。


一朝天子一朝臣 礙持續發展

在中國發展的過程,有三大缺乏的領域:資源、創新科技及品牌。所以,這些資源類公司走出國際的原因,雖跟上述的理由:本土行業飽和不同,但他們走出去時,卻跟其他國際化公司一樣,要面對管理體制國際化的挑戰。換言之,一個原以中國人為核心的管理團隊,可否一下子有效管理一個員工國籍多元、公司經營分散多地的國際企業。在自己投資團隊的各同仁都很清楚筆者有一個期望:未來能否出現一個來自中國、真真正正成功的國際企業?


直至現在,不少中國公司的海外收購都不算很成功,一些海外收購更差點成為弄垮整個企業的源頭,當中不少原因是管理團隊沒有有效地控制當地的原有管理團隊,以致新併購入來當地的經營並沒法融入整體公司裏去,最後當地的公司往往會出現一些收購前並沒有預算過的問題。


筆者深切地體會到,如果公司的文化和制度不能吸引到不同背景和國籍有能之士去為公司出謀獻計,中國公司要向國際市場發展可能仍會面對到不少的困難和挫折。「一朝天子一朝臣」是普遍的中國企業現象,這亦可說是中國企業再持續發展的一大絆腳石。


國企「市場化」 更能拉動經濟

相對印度,中國在私人公司方面的企業領袖數量遠遠不足,這亦一定程度上約制了中國企業的發展潛力。所以在國有企業的改革中,亦可以有一些優秀的國企公司領袖選擇走向私人市場,去打造更多有實力的中國企業,這改變可能比他們在原有崗位更能拉動中國持續經濟發展的模式。


安保投資大中華區股票投資主管

[何國良 基金看世界]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