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政府拋出試探氣球,以在政改方案列明2022年特首普選安排可以具體優化,換取泛民議員支持通過政改方案。不過,泛民議員再度表明按全國人大常委會8.31框架而提出的政改方案,他們都會否決。若泛民不調整取態,則政制很可能原地踏步。今次政改,若朝野從未有過實質討論就失敗,許多人都會很不甘心。在這情况下,泛民議員應把當局謀求通過政改方案視為推進民主的機會,暫時放下僵化取態,與政府討論如何可以支持政改方案。既然政府拋出想法,泛民也可以提出條件;若仍然談不攏,屆時泛民作出的決定才有客觀依據,而非流於主觀情緒發泄的取捨。
市民多願「袋住先」
勿僵化體待8.31框架
政改陷於僵局,有心人仍然試圖推進民主進程。基本法委員會委員、港大法律學院教授陳弘毅積極宣講他的「白票守尾門」等概念,本來對政改已經心灰意冷的湯家驊議員,再度提出若爭取到立法會取消功能組別,全部議席由普選產生,則他會嘗試說服市民接受8.31框架的政改方案。政府提出若泛民支持政改,會考慮在普選方案列明2022年特首普選安排,可按本港實際情况修改,包括增加提名委員人數及候選人數目,目的是期望泛民議員回心轉意。
陳弘毅和湯家驊的建議,在泛民陣營受批評的多,在建制陣營則遭遇冷對;即使如此,仍然不能抹殺他們在現實局限下,意圖爭取最大程度民主的心志。政府的試探氣球,先是遭到泛民揶揄,指政府為何躲在幕後放風,而非光明正大提出來討論,其後更以8.31框架為由而拒絕政府建議。凡是涉及8.31框架的討論,泛民議員都厲言峻拒,而且個別議員的言辭愈來愈尖酸刻薄,意圖藉此鼓動市民反對政改方案;如此操作,與理性思考、理性判斷,漸行漸遠。
泛民議員死盯8.31框架不放,或許他們認為此乃佔據道德高地,可攫取政治利益。然而,關於8.31框架,歷來許多的民意調查都發現,認同「袋住先」的市民都多過認為應該否決方案的市民。即使本月初政府啟動第二輪政改諮詢,時值佔領行動結束未幾,本報委託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所作的調查,認同「袋住先」的受訪者有56%、反對通過方案的為34%;若政府承諾在2022年特首普選安排進一步民主化,更有64%受訪者支持方案,反對者跌至23%。從這些數字看來,若泛民議員認為否決方案是代表主流民意,民調顯示市民的抉擇取捨卻非如此。
若泛民議員意決「只要有8.31框架,就不要普選特首」,則他們有責任、也有必要向市民交代:在否決了政改方案之後,會有什麼措施辦法去推進民主,達至普選特首和普選立法會全部議席的目標?較早前,何俊仁議員提出否決方案後辭職,希望引發公投效應,爭取重啟政改五部曲,卻未見泛民陣營積極回應。現實上,對政改的無力感,不單泛民為然,許多人也莫不如是,因為政改事宜由中央主導,中央給多少,香港才有多少;在佔領行動中,學生主打「不認命」訴求,但是作為口號在喊過之後,仍然無法突破中央與香港的憲制從屬關係。因此,在局限中推進民主,看來是港人無法迴避的妥協。
泛民應調整策略
局限下開拓民主空間
若否決了政改方案,不僅無法於2017年實現已登記,或合資格選民一人一票選出特首,立法會普選也遙遙無期,根本看不到民主何時會在香港萌芽和落地生根。職是之故,既然政府期望落實2017年特首普選,泛民應該視之為推進民主的機會;政府提出了建議,泛民也可以開條件,只要雙方有意願去實質討論,就有可能推動事態向前發展。泛民與政府討論2017年之後的政制,無人擔保可以取得成果,不過,若沒有討論,卻可以肯定民主不會有進展。
政治是充滿可能的藝術,把政治操作成為不可能的景况,對弱勢一方更加不利。香港政局正是處於這種情况。泛民應該調整策略,嘗試在局限下爭取和開拓民主空間,而不是只知否決方案,就什麼都不做了。若在討論中,泛民的訴求合情合理,而當局一一否定,那就會使人認識到港人即使委曲求全,民主也不可能實現,則屆時誰是「普選殺手」、「民主殺手」,雪亮的港人眼睛自會分辨出來。
另外,政府毋須遮遮掩掩,應該把具體建議構思,由官員正式提出來,讓全社會都知道這是政府努力的方向,大家都可以參與討論。因此,「泛民議員在什麼情况下接受政改方案」,應該是現階段聚焦討論的議題。除了當局放風的內容,當日政府代表與學聯代表對話時,由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提出的多方對話平台,討論2017年之後的政改事宜,也應該納入討論範圍。我們一直認為就政改成立官民對話機制,意義重大,對在野的弱勢力量而言,更是推動民主進程的正式平台。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市民多願「袋住先」
勿僵化體待8.31框架
政改陷於僵局,有心人仍然試圖推進民主進程。基本法委員會委員、港大法律學院教授陳弘毅積極宣講他的「白票守尾門」等概念,本來對政改已經心灰意冷的湯家驊議員,再度提出若爭取到立法會取消功能組別,全部議席由普選產生,則他會嘗試說服市民接受8.31框架的政改方案。政府提出若泛民支持政改,會考慮在普選方案列明2022年特首普選安排,可按本港實際情况修改,包括增加提名委員人數及候選人數目,目的是期望泛民議員回心轉意。
陳弘毅和湯家驊的建議,在泛民陣營受批評的多,在建制陣營則遭遇冷對;即使如此,仍然不能抹殺他們在現實局限下,意圖爭取最大程度民主的心志。政府的試探氣球,先是遭到泛民揶揄,指政府為何躲在幕後放風,而非光明正大提出來討論,其後更以8.31框架為由而拒絕政府建議。凡是涉及8.31框架的討論,泛民議員都厲言峻拒,而且個別議員的言辭愈來愈尖酸刻薄,意圖藉此鼓動市民反對政改方案;如此操作,與理性思考、理性判斷,漸行漸遠。
泛民議員死盯8.31框架不放,或許他們認為此乃佔據道德高地,可攫取政治利益。然而,關於8.31框架,歷來許多的民意調查都發現,認同「袋住先」的市民都多過認為應該否決方案的市民。即使本月初政府啟動第二輪政改諮詢,時值佔領行動結束未幾,本報委託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所作的調查,認同「袋住先」的受訪者有56%、反對通過方案的為34%;若政府承諾在2022年特首普選安排進一步民主化,更有64%受訪者支持方案,反對者跌至23%。從這些數字看來,若泛民議員認為否決方案是代表主流民意,民調顯示市民的抉擇取捨卻非如此。
若泛民議員意決「只要有8.31框架,就不要普選特首」,則他們有責任、也有必要向市民交代:在否決了政改方案之後,會有什麼措施辦法去推進民主,達至普選特首和普選立法會全部議席的目標?較早前,何俊仁議員提出否決方案後辭職,希望引發公投效應,爭取重啟政改五部曲,卻未見泛民陣營積極回應。現實上,對政改的無力感,不單泛民為然,許多人也莫不如是,因為政改事宜由中央主導,中央給多少,香港才有多少;在佔領行動中,學生主打「不認命」訴求,但是作為口號在喊過之後,仍然無法突破中央與香港的憲制從屬關係。因此,在局限中推進民主,看來是港人無法迴避的妥協。
泛民應調整策略
局限下開拓民主空間
若否決了政改方案,不僅無法於2017年實現已登記,或合資格選民一人一票選出特首,立法會普選也遙遙無期,根本看不到民主何時會在香港萌芽和落地生根。職是之故,既然政府期望落實2017年特首普選,泛民應該視之為推進民主的機會;政府提出了建議,泛民也可以開條件,只要雙方有意願去實質討論,就有可能推動事態向前發展。泛民與政府討論2017年之後的政制,無人擔保可以取得成果,不過,若沒有討論,卻可以肯定民主不會有進展。
政治是充滿可能的藝術,把政治操作成為不可能的景况,對弱勢一方更加不利。香港政局正是處於這種情况。泛民應該調整策略,嘗試在局限下爭取和開拓民主空間,而不是只知否決方案,就什麼都不做了。若在討論中,泛民的訴求合情合理,而當局一一否定,那就會使人認識到港人即使委曲求全,民主也不可能實現,則屆時誰是「普選殺手」、「民主殺手」,雪亮的港人眼睛自會分辨出來。
另外,政府毋須遮遮掩掩,應該把具體建議構思,由官員正式提出來,讓全社會都知道這是政府努力的方向,大家都可以參與討論。因此,「泛民議員在什麼情况下接受政改方案」,應該是現階段聚焦討論的議題。除了當局放風的內容,當日政府代表與學聯代表對話時,由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提出的多方對話平台,討論2017年之後的政改事宜,也應該納入討論範圍。我們一直認為就政改成立官民對話機制,意義重大,對在野的弱勢力量而言,更是推動民主進程的正式平台。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