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不少人對少數族裔學習中文,存有類近的疑問:小朋友本是白紙一張,各族裔的學童在吸收知識和學習語言的能力,不也是一樣嗎?在港出生、入讀本地課程幼稚園的少數族裔學童,為何升上小學、中學後,中文還是跟不上華裔學生?
事實上,對於中文並非其母語的少數族裔學童來說,在缺乏語言環境及學習支援的情况下,學習中文比我們想像中難得多。樂施會積極為少數族裔學童爭取「中文作為第二語言課程」及中文學習支援多年,最近就低收入家庭的南亞裔幼稚園學童的中文學習情况作調查,結果顯示:母語非廣東話、家長不懂中文和幼稚園未有提供適切的中文學習支援,是導致他們學習中文面對重重困難的主因。
逾九成香港南亞裔學童母語非廣東話
受訪問的低收入家庭南亞裔幼稚園學生,近九成在香港出生,卻只有8.6%學童在家中主要使用廣東話溝通。比例這麼低的主因,是八成父母不在香港出生,中文程度有限。過半數家長表示,他們不懂說或不太會說廣東話;相若人數的家長則不能閱讀中文。
語言不同,加上家庭文化迥異,南亞裔幼稚園生很少收看中文電視節目,平日的玩伴主要是非華裔,當他們入讀幼稚園時,普遍也不會聽說廣東話。我們的調查發現,八成受訪學童唯一學習中文的地方是幼稚園。
今年就讀小學三年級的巴基斯坦裔學生何家仁(Mohammed Saqlain Tariq)就有類似的經歷。他在港出生,父母不諳中文,在家或外出主要以烏爾都語溝通,剛入讀幼稚園時,他完全聽不懂廣東話,不明白老師、同學在說什麼。直至高班,念小學的姐姐開始掌握中文,能替他補習,他的聽講廣東話能力漸上軌道,慢慢喜歡上中文。他的例子正好說明南亞裔學童學不好中文,皆因中文起步點遠遠落後於華裔同學、欠缺家人幫助及學校針對性支援。
逾半幼稚園沒為南亞裔學童
提供額外中文學習支援
調查同時發現逾半的幼稚園沒有為南亞裔學童提供額外中文學習支援。何家仁雖可應付廣東話聽說,可是,他念幼稚園時,學中文最困難的就是不能認字。縱然上課教過了,甚至抄寫過十遍八遍,他仍難以學會。事實上,中文本身就是難於掌握的語文系統:「形、音、意」分開、書寫和口語中文不統一等,對於非以中文為母語的人士來說,須有另一套中文教學課程和教學法,學童才能有效地學會中文,把生字牢牢記住。
因此,若幼稚園沒有針對少數族裔學習中文提供額外支援,只提供與華裔學生一樣的中文學習,特別是讀寫方面,根本不足以令他們打好基礎,以應付小一入學時的中文學習水平。
政府須為少數族裔幼稚園學生
提供中文學習支援
遺憾的是,香港的幼稚園不在公營教育體系,學校須自負盈虧。他們難以負擔額外的教師或教學資源,照顧少數族裔學生的中文學習需要。政府在2014/15年9月推行的「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未有包括幼稚園,在剛發表的施政報告仍未有提及對少數族裔學前教育的支援,實際上是把中文學習的問題,推延至小學解決。
樂施會認為政府應盡快把「新學習架構」等的中文學習支援,延伸至幼稚園,盼令他們升讀小一時,中文水平足以應付與華裔學生一同上課。
政府改行新制需時,故我們建議先由扶貧委員會推行先導計劃。在試點幼稚園,聘請額外中文教師及助教,專門照顧和跟進少數族裔學生的學習,設立「中文學習加強班」,針對他們的弱點因材施教,以及跟進與家長的溝通。若成效理想,可把計劃推廣至全港有取錄少數族裔的幼稚園。
絕大部分的低收入少數族裔家庭難以協助子女學習中文,幼稚園是多數學童學習中文的唯一機會,在幼稚園提供完善的學習支援,尤其重要。政府更應負起提供中文教育的責任,讓少數族裔學童早日打好中文根基,不要再重歷上一代的中文學習困窘,有利他們升學及事業的發展,減少香港跨代貧窮的問題。
作者為樂施會香港項目高級經理
事實上,對於中文並非其母語的少數族裔學童來說,在缺乏語言環境及學習支援的情况下,學習中文比我們想像中難得多。樂施會積極為少數族裔學童爭取「中文作為第二語言課程」及中文學習支援多年,最近就低收入家庭的南亞裔幼稚園學童的中文學習情况作調查,結果顯示:母語非廣東話、家長不懂中文和幼稚園未有提供適切的中文學習支援,是導致他們學習中文面對重重困難的主因。
逾九成香港南亞裔學童母語非廣東話
受訪問的低收入家庭南亞裔幼稚園學生,近九成在香港出生,卻只有8.6%學童在家中主要使用廣東話溝通。比例這麼低的主因,是八成父母不在香港出生,中文程度有限。過半數家長表示,他們不懂說或不太會說廣東話;相若人數的家長則不能閱讀中文。
語言不同,加上家庭文化迥異,南亞裔幼稚園生很少收看中文電視節目,平日的玩伴主要是非華裔,當他們入讀幼稚園時,普遍也不會聽說廣東話。我們的調查發現,八成受訪學童唯一學習中文的地方是幼稚園。
今年就讀小學三年級的巴基斯坦裔學生何家仁(Mohammed Saqlain Tariq)就有類似的經歷。他在港出生,父母不諳中文,在家或外出主要以烏爾都語溝通,剛入讀幼稚園時,他完全聽不懂廣東話,不明白老師、同學在說什麼。直至高班,念小學的姐姐開始掌握中文,能替他補習,他的聽講廣東話能力漸上軌道,慢慢喜歡上中文。他的例子正好說明南亞裔學童學不好中文,皆因中文起步點遠遠落後於華裔同學、欠缺家人幫助及學校針對性支援。
逾半幼稚園沒為南亞裔學童
提供額外中文學習支援
調查同時發現逾半的幼稚園沒有為南亞裔學童提供額外中文學習支援。何家仁雖可應付廣東話聽說,可是,他念幼稚園時,學中文最困難的就是不能認字。縱然上課教過了,甚至抄寫過十遍八遍,他仍難以學會。事實上,中文本身就是難於掌握的語文系統:「形、音、意」分開、書寫和口語中文不統一等,對於非以中文為母語的人士來說,須有另一套中文教學課程和教學法,學童才能有效地學會中文,把生字牢牢記住。
因此,若幼稚園沒有針對少數族裔學習中文提供額外支援,只提供與華裔學生一樣的中文學習,特別是讀寫方面,根本不足以令他們打好基礎,以應付小一入學時的中文學習水平。
政府須為少數族裔幼稚園學生
提供中文學習支援
遺憾的是,香港的幼稚園不在公營教育體系,學校須自負盈虧。他們難以負擔額外的教師或教學資源,照顧少數族裔學生的中文學習需要。政府在2014/15年9月推行的「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未有包括幼稚園,在剛發表的施政報告仍未有提及對少數族裔學前教育的支援,實際上是把中文學習的問題,推延至小學解決。
樂施會認為政府應盡快把「新學習架構」等的中文學習支援,延伸至幼稚園,盼令他們升讀小一時,中文水平足以應付與華裔學生一同上課。
政府改行新制需時,故我們建議先由扶貧委員會推行先導計劃。在試點幼稚園,聘請額外中文教師及助教,專門照顧和跟進少數族裔學生的學習,設立「中文學習加強班」,針對他們的弱點因材施教,以及跟進與家長的溝通。若成效理想,可把計劃推廣至全港有取錄少數族裔的幼稚園。
絕大部分的低收入少數族裔家庭難以協助子女學習中文,幼稚園是多數學童學習中文的唯一機會,在幼稚園提供完善的學習支援,尤其重要。政府更應負起提供中文教育的責任,讓少數族裔學童早日打好中文根基,不要再重歷上一代的中文學習困窘,有利他們升學及事業的發展,減少香港跨代貧窮的問題。
作者為樂施會香港項目高級經理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