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匯率完全浮動 危害金融穩定長青網文章

2015年01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1月12日 06:35
2015年01月12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不少經濟學者相信自由市場達宗教信仰的程度。對於他們,任何對自由市場的干預都不利經濟效率。產品市場如是、生產要素市場如是,外匯市場也如是。但是,這樣的信仰並不足取。


受投機性國際資金流動影響

經濟學者研究外匯市場多年,當然明白市場匯價取決於供求。今時今日,外匯市場的供求雙方均受投機性國際資金流動左右。反而因進口和出口貿易衍生的貨幣供求不再是外匯市場的主要因素。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字,2013年全球外匯市場每天的交投量已達5.3萬億美元。2012年全球包括產品和服務的出口全年總額才得22餘萬億美元。可以說,因貿易而衍生的對外匯的需求在整個外匯市場所佔的份額是微不足道的。由於貿易額增長慢而投機性國際資金流動增長快,長遠而言,因貿易而衍生的對外匯的需求在整個外匯市場所佔的份額只會進一步下降。


演繹市場心理變化 升跌「不可理喻」

投機性國際資金流動固然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基於很多、包括市場對不同經濟實力變化的評估、對中央銀行政策和財政政策的估量、地緣政治的變化等等。但是這些因素並不明朗,市場如何演繹受心理因素影響極大,市場心理變化又極難掌握,甚至可以說不可理喻,以致在匯率市場投機風險極大。中信泰富2008年就因其槓桿式外匯買賣出現巨大損失,除即時公布的8.08億元虧損外,當時仍在生效的槓桿式外匯合約潛在虧損更高達147億元。然而,由於澳元大跌後反而大幅抽升,所持合約若能守下去反可以大賺特賺。澳元一度升逾兌一美元的關口,但後來又大幅下跌。


貨幣突波動 不是「實際需要」

有趣的是,根據嶺南大學World Currency Unit網頁的數據,大多數貨幣大升之後大跌,大跌之後大升。曾幾何時匯價竟大致回復原狀!這些數據顯示:很多外匯市場的大波動其實並無必要,並不反映實際需要,卻徒為實體經濟添煩添亂。


歐元1999年初兌1.16美元,2000年10月跌破86美仙。2008年4月卻又升至約1.58美元。現時又跌破1.20美元。


美元近期十分強勁,但與我們設計的標準貨幣籃子相比,自2005年迄今的升幅僅為3.3%;自2005年迄今歐元的跌幅低於2%;自2005年迄今加元仍有5.5%的升幅。人民幣去年出現逾2%的跌幅,但自2005年兌標準貨幣籃子仍升36.5%,為全球之冠。最弱的俄國盧布跌了近53%;英鎊則跌了14%。


嶺南大學公共政策 研究中心主任

[何濼生 濼觀天下]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