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親子筆陣.祥談教育﹕新高中課程長青網文章

2014年12月3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12月30日 06:35
2014年12月3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筆者曾在本專欄談及IBDP的三個非學術部分,包括TOK(Theory of knowledge,知識理論),EE(Extended Essay,拓展論文)以及CAS(Creativity, Action and Service,創意、行動和服務),本地近年推行的新高中課程亦有類似的課程內容,例如通識科的IES(Independent Enquiry Study,獨立專題探究),便和IB的EE類似,而OLE(Other Learning Experiences,其他學習經歷)便和IB的CAS相似。


教育改革參照IBDP模式

翻查資料,IBDP的三個非學術部分,TOK早於1970,與IB的首份課程指引於同期提出;EE於1978年提出,而CAS則於1989年提出,可見IBDP也經歷了一段時間,由許多國際教育家不斷改善,才進化成今天的模式。本地主流教育提出並過渡至今天的新高中,加入了IES和OLE,似乎也是以國際化的IBDP課程為參考,可見本地教育界認同IBDP的教育模式,並以此作為教育改革的藍圖。


就着新高中改革,令筆者反思,本地家長是否不用追捧IB,也不需羨慕中產或以上家庭可讓子女選擇IB課程,反正新高中課程便是接近IB的本地化產物,就算現今新高中的模式和IBDP仍有距離,但有望將來會愈來愈接近。筆者也曾有想過,女兒還有數年才會到新高中階段,屆時是否應回歸主流教育,讓她將來就讀IBDP課程的本地版本「新高中」?


OLE時數只供參考

根據教育局網頁所載資料,新高中的IES佔通識教育總評分的20%,因IES的評分是屬於校本評核範圍,即由校內老師評分,由考試局基於整間學校通識科的公開考試成績微調,故若學生為自修生,便不用提交。因此,影響通識科總分的,仍然是通識科的公開試。


至於OLE,是新高中課程期望學校可以重視全人教育,而實質運作則是學校須安排課堂時間的10至15%為OLE課程,其實已包括所有早會、周會、藝術課、體育課、宗教課等等的時間,教育局還建議學校另外安排課後活動。由此可見,OLE大部分在課堂上進行,至於課外活動,則由學校另行安排,跟IB的CAS由個別學生自行計劃有分別。另外,由於參與OLE時數只供參考,實質上未必對升學有任何幫助。


考試主宰總分 換湯不換藥

所以,筆者可以想像得到,新高中的IES和OLE,在依然是「求學就是求分數」的實際升學環境下,未必得到學生、家長,甚至學校的重視,失去了其原意。


新高中提出IES和OLE,是邁出了正確的第一步,但是不改變整個大學的入學準則,看重IES和OLE的成績,則新高中相比以往的會考制度,某程度上還是換湯不換藥。既然如此,筆者還是維持IB作為女兒的學習課程。


作者簡介﹕本科專研IT,曾任教多間大專院校,自女兒入讀保良局蔡繼有學校後,愛女心切,轉攻IB

文﹕邵海祥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