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農業園所為何事 政府應交代清楚長青網文章

2014年12月3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12月30日 06:35
2014年12月30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政府擬斥資購買農地闢作農業園,租給農戶耕作,另外擬成立農業持續發展基金,鼓勵業界投資高增值農產品。本港農業歷經長時間萎縮,佔本港經濟比重已經微不足道,政府擬推動的新農業政策,購地需耗用巨額公帑,並會成為佔用開支的政策,但是農業園所為何事?目標未見清晰。從諮詢文件所見,農業園既非為復興農業,也無生產蔬菜達至一定數量以減少對外倚賴的目標,又不肯承認此乃為發展新界東北受影響農戶復耕之用;只有政府交代清楚,社會才可以判斷是否物有所值和符合社會最大利益。


政府透露購農地

地方人士開高價

農業曾經是本港重要產業之一,隨着經濟歷經工業化、服務業轉型,農業逐漸式微,截至2013年,本港約有4523公頃農地(不包括魚塘),其中約729公頃仍屬常耕農地;另外,常耕農地生產的蔬菜約16,300公噸,市場佔有率約2%。數據顯示,本港農業包括種植農作物與養殖禽畜,隨着經濟轉型萎縮,但是農業仍算活躍,還有約4500務農人口。現在政府以不積極介入,農業在香港將進一步萎縮為由,推動新農業政策,以巨額公帑資助,不過,數字顯示農業並未瀕危,並無拯救的迫切性。


事實上,若市場有需要,就會有人供應農地耕作,若市場無需求,即使政府大舉收購農地出租供耕作,也會乏人問津,現在大量農地荒廢,證明務農難以存活,則購農地只會浪費公帑。至於近年本港不少人嚮往務農生活,每逢假日閒暇到新界一些農莊耕作,滿足興趣之餘,可享收成自娛之樂;這類業餘農民,理應由擁有農地的人經營農莊,按市場規律運作,租地給他們自娛優閒一番。設若新農業政策以業餘農民為目標,政策就會嚴重偏差,浪費公帑。


據知,政府計劃收購70至80公頃私人農地,闢作農業園,以目前最高級別的農地每平方呎收購價超過800元計算,約需60億元,平整土地和建設供水、築路等設施,亦要耗用公帑。以現在的政治氛圍,政府放租農地後收到的租金,不可能收回成本;另外,農業園土地若充分耕作,生活蔬菜產值約增加2億元。即是從成本效益角度審視農業園,回報甚低,不過,連同成立持續發展基金扶助農業,公帑開支卻很可觀。


農業園由公帑埋單,不過,若落實新農業政策,首先受惠的是擁有農地的新界居民,有新界地方人士已經高調開價,提出無論屬於哪一級別的農地,政府都要以超過每方呎800元最高價收購(最低級別農地現在收購價只需200多元),情况說明新界地方人士見獵心喜,視乎政府看中哪一區,只要「雀屏中選」,他們就可以大收一筆。另外,有個別環保團體在新界以市值租金租用土地,與農民合作加強水稻耕種,提升農田生態價值,云云,不過,計劃需由政府長期補貼,由2006年起,政府共補貼了約1000萬元,反映這類農業計劃難以自力更生,若按市場規律,早已不能存活。


新農業政策若落實,政府在收購土地時,必須按農地的原有價值交易,不應受地方勢力苛索,避免製造不公平而引起其他市民更多不滿。另外,政府對農業園的構思,諮詢文件還提到推動發展休閒農場及教育活動,研議就休閒農場內餐飲及留宿等問題,並非一般認知的耕作那麼簡單,而是近乎「民宿」了,這樣的話,或會吸引一些所謂非牟利團體覷覦,則所謂農業園會否變質,成為另類「地產」項目,都是值得注意的問題。


若涉東北發展復耕

社會或許較易理解

政府購地建設農業園,不少人將之與政府在新界東北發展計劃遇到的阻力,一起解讀,認為政府旨在安撫反對計劃的人士,不過,政府就此取態模稜兩可,官員回應提問時含混不清。其實,政府為受新界東北計劃影響的人提供復耕安排,社會上無異議,若政府開宗明義交代購地旨在安置農戶復耕,簡單清晰,較容易贏得認同,現在繞出一個新農業政策,耗費高昂,增加蔬菜產量有限,會否淪為照顧新界地方人士利益等,惹起質疑,無異於把問題複雜化了。在高度都市化的香港,政府大張旗鼓搞新農業政策,不少市民本就難以理解,政府還把事態弄得模糊不清,則這樣的政策構思,應該循什麼方向思考和抉擇,對於市民而言是考驗也是挑戰。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