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聖誕卡變遷 聖誕老人勝軍艦長青網文章

2014年12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12月22日 21:35
2014年12月22日 21: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現代聖誕卡有金箔、音樂、閃燈襯托節日祝福,卡上有雪人、聖誕老人等等。古老聖誕卡卻不同,卡上會有軍艦、有抱結他的中國女人,甚至有代表東方的麒麟和代表西方的獅子。本身行醫的收藏家視這些聖誕卡為瑰寶,不論寫過的或未寫過的,30多年來收藏了逾300張,從聖誕卡看歷史、看人文變化。


香港收藏家協會會長唐卓敏6、7歲起開始收藏的嗜好,起初收集車票、學費單,到今天收藏民國用作繳稅的印花稅票、明信片及聖誕卡等各類紙品。收藏各物品30多年的他,數不清自己有多少藏品,估計聖誕卡珍藏約300張,分別屬1890年代至1980年代的出品。


唐卓敏說,聖誕卡源於1844年英國王室在送給小孩子的卡上,寫有祝賀聖誕快樂的句子。他收集到較早期的聖誕卡,是1900年代的出品,卡上有金粉繪製的玫瑰花和蝴蝶,並寫有「With Every Loving Wish For a Bright &Merry Xmas」。


唐的藏品中,部分聖誕卡印有軍艦黑白照,並寫有艦隊名稱。唐解釋,這些聖誕卡多是1920、30年代產物,當時英國在香港有不少軍艦,英國海軍身在外地,就會經軍郵寄這類由軍方提供、一式一樣的聖誕卡到家鄉,而早期聖誕卡亦是西方人送出較多。


以今天的標準來看,花加上蝴蝶、或以軍艦舊照作封面,都和聖誕卡格格不入,唐就笑着說:「每張聖誕卡都是聖誕老人,你都覺悶吧,所以換換花款而已。」他估計手上的聖誕卡只有20多張以聖誕老人為封面。


唐卓敏表示,最早在上世紀50、60年代,中國人在戰後資源較多、教育較好,開始興起聖誕文化、互贈聖誕卡;唐有一張在香港寄出、寫有中文祝賀語的就是當年產物。他的收藏品中亦有一張上海神父寄往日本北海道的聖誕卡,郵票是中華民國印製,郵戳顯示是民國18年、亦即1929年,他估計寄出這張卡的神父蔣士淵,很有可能在接受神學教育期間,同時受西方文化薰陶,故成為較早開始寄出聖誕卡的中國人。


1980年負笈英國 開始收集聖誕卡

另外,大多數曾寫過的聖誕卡都只有預先印製好的祝福字句,和一個親手簽名,唐說,收藏聖誕卡和收藏信件不一樣,寫卡者多數趕忙寫很多張卡,故「通常(聖誕卡)沒什麼內容,寫的人不止寫一張兩張,書信的內容則會較多」。


現為伊利沙伯醫院核子醫學顧問醫生的唐卓敏,1980年到愛爾蘭和倫敦讀醫,同步開始買舊物收藏,當地聖誕氣氛濃厚,因此他開始收集聖誕卡。


留學時光一去不返,唐卓敏對聖誕卡的鍾愛亦減,他說近年鼓勵環保,加上電子賀卡盛行,收到的紙本聖誕卡愈來愈少,而本地古物店、夜冷店愈來愈少,也增加他添購古老聖誕卡的難度。


明報記者 黎芷欣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