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從筆桿子到計算機長青網文章

2014年12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12月05日 06:35
2014年12月05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上周出席香港財經分析師學會(HKSFA)的年會晚宴,當晚的特別嘉賓是惠理基金創辦人兼主席謝清海。惠理基金是本土基金的翹楚,以投資管理中小型上市公司股票見譽市場。2007年上市,高層之中誕生了不少億萬富翁。謝總講辭提到某年全港十大打工皇帝當中,惠理基金的同事佔了三名。能夠既利投資者,亦利獲得投資的企業,兼利公司員工,謝總應該為此感到自豪。 我看過不少對冲基金的統計數字,有很長時間惠理基金可以說是獨力撐天,如果香港沒有惠理基金,香港對冲基金的資產值肯定會大跌。


謝總在席上引用了一些統計數字;香港有1,300個基金管理1,200億(美元.下同)的資產,亦即是每個基金的平均資產不足1億元。當中,有超過四成管理的資產不足2,000萬元,大概是香港一幢豪宅的價錢,只有2%管理的資產超過10億元。80%的對冲基金開業5年之內結束,只有一成最終達到一個具商業價值的規模。


謝清海轉做基金 將理念實踐

謝總亦提到他如何由分析員轉變成基金經理,再轉變成管理基金公司的生意人,當中要求的技術和眼光是大大不同,我對這點深有同感。 分析員顧名思義是看重分析,能夠有自己獨立的見解、見人所未見便是成功。但很多分析員往往長於分析,昧於行動。 投資要有不怕輸的性格, 願意將分析結果通過行動來實踐。這一個門檻並不是每一個分析員都能跨過的。


當你成為一個基金經理之後,進一步如果有創立自己基金的念頭,便要開始考慮很多很多其他的事情。當中重中之重是籌錢。很多人仍然迷信只要有本領,客戶便會敲門找你,這是很大的謬誤。 在今天的投資市場,產品和供應商五花百門,很難說你基金擁有的是獨一無二,營銷對基金公司的成長至為重要。很多成功基金經理回顧自己的成功都會提到運氣,運氣是當你手風順時,把握時機,向外集資,增加規模,建立一個更穩固的平台。


今天,機構投資者在考慮投資哪一個基金,規模是一個主要考慮因素,很多時,盡職調查第一個問題就是:「你基金的基建(infrastructure)是怎樣?」很多機構投資者都有職業經理把關。這些職業經理如果將錢投在一些不見經傳的小型基金,基本上是用自己的職位賭博,如果一旦基金出錯,便很難向上級交代。但如果將錢投資在一個在市場具規模和地位的基金,即使收益不達標,亦較容易解釋。


我管理了那麼多年的交易室,在我身邊來來去去有不少人都宣稱自己看市眼光獨到,但時間證明看市準只是眾多商業成功因素之, 卻不是全部和唯一的原因。市場的反覆無情,令我們每一個在刀口上謀生的人都變得謙虛。


記者如分析員 好奇心大

謝總是馬來西亞人,出身傳媒,當過《遠東經濟評論》的記者,最先在檳城一小報走罪案線。做記者和做分析員有一個共通點是,兩者都需要很強的好奇心和分析能力。我大學畢業後,在報館擔過短陣子的事,30年之後卻再續筆耕。謝總作為香港最大基金公司的老闆,可能已經很少回眸當日的記者生涯。我從一個交易員重投爬格子的生涯,倒是樂在其中。


[張宗永 翼之聯想]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