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佔中三子宣布今日前往警署自首,踐行他們發起佔中運動的承諾。可是,到底會有多少人響應參與自首,卻是未知數;他們呼籲學生撤離佔領場地,也未獲回應。無論如何,佔中三子是佔領運動的始作俑者,他們擇時而退,宣告整體運動已告踏入一個新階段。另外,三子聲言把群衆運動力量轉化為持續的公民社會運動,在各個社群宣揚民主精神,他們的選擇能否獲得尊重,值得關注。
佔中原型未實踐
起覺醒啟蒙作用
佔中是現在所見佔領運動的原型。嚴格而言,佔中發起人最初構思的佔領模式,從未實踐過。佔中發起人戴耀廷就三子自首是否意味佔中結束,他表示9.28凌晨啟動佔領之後,事態發展與一直策劃的佔中運動有所不同,目前狀况是由雨傘運動取代;他認為佔領運動到了必須撤離的時候。9.28警方施放催淚彈驅散群衆,大批市民在街頭負嵎頑抗,學聯和學民思潮(下稱「雙學」)要求佔中3子提早行動,促使三子投入人力、物力資源之後,三子卻在佔領運動變成邊緣人,整個佔領運動是由「雙學」主導。三子自11月起逐步淡出,其中戴耀廷與陳健民提前返回大學教書。
佔中標榜「愛與和平」,可是過去兩個多月,在旺角和金鐘佔領場地卻未貫徹落實;兩天前,「雙學」呼籲圍堵政府總部的冒進行動,引發示威者與警方大衝突和流血,確切說明佔領運動並非三子心目中理想形態。三子策劃的運動有一個目標,就是使市民覺醒,長遠地加入爭取民主普選行列;「雙學」領導的佔領運動卻是要推翻整個政治制度,他們堅持公民提名、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撤回8.31決定,直到最新的要求重啟政改五部曲等,都是要使政治體制有翻天覆地改變。
佔中三子原先構思的佔領模式,充滿理想主義色彩。按他們的設想,參加佔領的人都是道德高尚之士,然後以公民抗命方式,甘願做出有限度犧牲,從而感召其他市民加入爭取民主。不過,現實操作起來,情况與三子初衷有很大不同,特別是現實政治的群衆運動,更非一廂情願的「愛與和平」可以駕馭,遇到領導權力爭逐,他們更是身不由己了。三子觸發的佔領運動未能取得積極成果,但是在喚醒民衆,特別是一向被認為政治冷感的年輕一代是否起到啟蒙作用,可能還是比較正面的。
佔領運動尚在發展,終局如何,有待觀察。不過,這場運動參加人數之多、歷時之久、影響之廣泛和深遠,不僅是過去30多年首見,更是1960年代的兩次暴動之後最重要的群衆運動,也將會是香港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的特首普選框架,只是運動的導火線,那些參與者、特別是年輕一代呈現出來的關注,遠逾乎此,而且涉及港人關心前途命運的大問題。放在中國的大氣候與香港的小氣候檢視這次運動,運動關乎一國兩制之下香港高度自治權的安排,此事在30多年前發生過一次,當時中央以高度寬鬆的取態處理;今次,中央的立場巍然不動,而日後與中央互動的年輕一代,家國情懷不濃烈,日後將如何發展,值得關注。
青年人對現狀逆反
修補裂痕受到考驗
佔領運動總有結束之日,運動暴露的問題卻已鋪開來,包括青年人對現狀逆反,形成種種深層次矛盾,到具體的選舉安排、中央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關係等,都是需要紓解、匡正的困結。以特首梁振英與特區政府的政治能量、中央與特區相互信任的景况,能否應對處理,無疑是個嚴峻挑戰;即使是香港內部癒合的具體事項,例如修補社會裂痕、重塑正常警民關係等,能否順利開展,對於當局也是考驗。
佔中三子今日自首,就政治層面,這是他們與佔領運動關係的終結。不過,就法律層面,除了完成公民抗命承諾,按他們提出的四方面轉化工作,首先是透過在法庭的抗辯,向社會解釋抗命初衷,將普選與公民抗命議題帶入不同群體;另外三個轉化是到社區深耕細作,聯同各個群體草擬社會約章(social charter),制訂行動方案,以公民社會力量塑造屬於人民的空間等。這些構思,仍然不脫理想主義色彩,實踐時會遇到什麼問題,無從估計。在一些人眼中,三子以涉嫌違法行為抗爭,從而引發一場龐大的佔領運動,因此他們將承受怎樣的法律制裁,尚待司法程序處理。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佔中原型未實踐
起覺醒啟蒙作用
佔中是現在所見佔領運動的原型。嚴格而言,佔中發起人最初構思的佔領模式,從未實踐過。佔中發起人戴耀廷就三子自首是否意味佔中結束,他表示9.28凌晨啟動佔領之後,事態發展與一直策劃的佔中運動有所不同,目前狀况是由雨傘運動取代;他認為佔領運動到了必須撤離的時候。9.28警方施放催淚彈驅散群衆,大批市民在街頭負嵎頑抗,學聯和學民思潮(下稱「雙學」)要求佔中3子提早行動,促使三子投入人力、物力資源之後,三子卻在佔領運動變成邊緣人,整個佔領運動是由「雙學」主導。三子自11月起逐步淡出,其中戴耀廷與陳健民提前返回大學教書。
佔中標榜「愛與和平」,可是過去兩個多月,在旺角和金鐘佔領場地卻未貫徹落實;兩天前,「雙學」呼籲圍堵政府總部的冒進行動,引發示威者與警方大衝突和流血,確切說明佔領運動並非三子心目中理想形態。三子策劃的運動有一個目標,就是使市民覺醒,長遠地加入爭取民主普選行列;「雙學」領導的佔領運動卻是要推翻整個政治制度,他們堅持公民提名、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撤回8.31決定,直到最新的要求重啟政改五部曲等,都是要使政治體制有翻天覆地改變。
佔中三子原先構思的佔領模式,充滿理想主義色彩。按他們的設想,參加佔領的人都是道德高尚之士,然後以公民抗命方式,甘願做出有限度犧牲,從而感召其他市民加入爭取民主。不過,現實操作起來,情况與三子初衷有很大不同,特別是現實政治的群衆運動,更非一廂情願的「愛與和平」可以駕馭,遇到領導權力爭逐,他們更是身不由己了。三子觸發的佔領運動未能取得積極成果,但是在喚醒民衆,特別是一向被認為政治冷感的年輕一代是否起到啟蒙作用,可能還是比較正面的。
佔領運動尚在發展,終局如何,有待觀察。不過,這場運動參加人數之多、歷時之久、影響之廣泛和深遠,不僅是過去30多年首見,更是1960年代的兩次暴動之後最重要的群衆運動,也將會是香港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的特首普選框架,只是運動的導火線,那些參與者、特別是年輕一代呈現出來的關注,遠逾乎此,而且涉及港人關心前途命運的大問題。放在中國的大氣候與香港的小氣候檢視這次運動,運動關乎一國兩制之下香港高度自治權的安排,此事在30多年前發生過一次,當時中央以高度寬鬆的取態處理;今次,中央的立場巍然不動,而日後與中央互動的年輕一代,家國情懷不濃烈,日後將如何發展,值得關注。
青年人對現狀逆反
修補裂痕受到考驗
佔領運動總有結束之日,運動暴露的問題卻已鋪開來,包括青年人對現狀逆反,形成種種深層次矛盾,到具體的選舉安排、中央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關係等,都是需要紓解、匡正的困結。以特首梁振英與特區政府的政治能量、中央與特區相互信任的景况,能否應對處理,無疑是個嚴峻挑戰;即使是香港內部癒合的具體事項,例如修補社會裂痕、重塑正常警民關係等,能否順利開展,對於當局也是考驗。
佔中三子今日自首,就政治層面,這是他們與佔領運動關係的終結。不過,就法律層面,除了完成公民抗命承諾,按他們提出的四方面轉化工作,首先是透過在法庭的抗辯,向社會解釋抗命初衷,將普選與公民抗命議題帶入不同群體;另外三個轉化是到社區深耕細作,聯同各個群體草擬社會約章(social charter),制訂行動方案,以公民社會力量塑造屬於人民的空間等。這些構思,仍然不脫理想主義色彩,實踐時會遇到什麼問題,無從估計。在一些人眼中,三子以涉嫌違法行為抗爭,從而引發一場龐大的佔領運動,因此他們將承受怎樣的法律制裁,尚待司法程序處理。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