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據報紙的報道,有建制派議員認為促進學生參與「佔中」的罪魁禍首是通識科。亦有報道稱教育局因收到政府高層施壓而考慮減少通識科,特別是「今日香港」單元中「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主題所涉及香港政治的內容,甚至將通識科改為選修科目等。就此,教育局於10月26日晚上發表聲明,指出通識科檢討與近日「佔中」事件絕無針對性的關連,更無接到任何政府高層的指令。撇開尚不能考證的種種疑惑,筆者在本文嘗試從學理角度探討通識科與學生參與「佔中」之間的關係及相關的議題。
通識科沒有促進學生參與「佔中」
大部分國際及本港的研究均指出學校的公民教育(包括通識教育)對學生學習政治有正面作用,例如提升學生的公民質素及加強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等;但是直接引動學生參與社會運動的效能則不強。近期,筆者在一項受優配研究基金資助的本地研究中也發現,學校在這方面的教育功能並沒有想像中強,即學校在課堂上的教學並不能有效帶動學生參加社會運動,反而是社會事件的本身及數碼媒體對社會事件的傳播更能有效牽動及組織學生。換句話說,從研究及學理來說,通識科引動學生參與「佔中」的觀點並不成立。不但如此,通識科反而可以成為輔助學生成熟對待社會運動的鞏固者。一方面,通識科教師以其專業訓練,協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探討各爭議的時事議題,學習如何去處理複雜且相互矛盾的資訊;另方面通識科老師更可藉着「批判性反思」的教學法,運用相關概念來深化及平衡學生在參與社會運動時可能引發的激情。至於最終學生是否參與運動如「佔中」及以什麼形式參與則取決於學生個人深思熟慮後的判斷。在社會運動進行期間,參與者大都充滿激情,藉「批判性反思」來深化、平衡其激情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是,若平時的教學能培育學生上述能力,則肯定可以事半功倍;而在通識科討論政治議題,正是最有效的方法。
學校的公民使命與通識科
從民主政治發展的角度來看,香港的民主發展可說是荊棘滿途,前途未卜!作為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協助加快民主政制發展的步伐外,培育學生的公民質素、民主人格,更是我們應當承擔的歷史使命,因為成熟的公民質素、民主人格是民主政治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推動一直被忽略的「學校的公民使命」,實在是刻不容緩。「學校的公民使命」是指「藉教育讓學生認識政治的正面價值及功能,並培育具政治醒覺,豐富的公民知識,有獨立、批判性思考,認同及持守民主、人權、自由、公義、法治、國民身分認同、廉潔等核心價值和積極參與,塑造公義社會的公民」。從這角度來看,通識科可說是實踐「學校的公民使命」的一個極重要途徑。減少通識科有關香港政治的內容的論述, 實在是極不智的做法。
結論
已故政治教育先賢英國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講師博德(Alex Porter)博士曾指出:「在這階段我們只能稍有信心地說我們已看到群眾力量的增加。來自社會各階層和不同工作背景的普羅大眾已找到他們的政治聲音……我們這些在政治範疇持開放觀點的人,自然會為群眾喝彩,因他們敢於挑戰那些不是根據開放的觀點而制定的價值和制度。然而,我們要慎防對這些發展不加批評地讚許……如要倡導群眾式的民主,我們一定要努力地建設堤防,以免掉進如煽動盲目崇拜及非理性的政治野蠻行動等陷阱。我深信只有透過嚴謹而有系統的政治教育計劃才能築起這些堤防。」而上述所提及的公民使命及通識教育中的政治教育正是我們應該努力地建設的堤防。我們應一齊珍之、重之。
作者梁恩榮是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及管治與公民研究中心聯席總監;郭春蘭是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研究助理
通識科沒有促進學生參與「佔中」
大部分國際及本港的研究均指出學校的公民教育(包括通識教育)對學生學習政治有正面作用,例如提升學生的公民質素及加強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等;但是直接引動學生參與社會運動的效能則不強。近期,筆者在一項受優配研究基金資助的本地研究中也發現,學校在這方面的教育功能並沒有想像中強,即學校在課堂上的教學並不能有效帶動學生參加社會運動,反而是社會事件的本身及數碼媒體對社會事件的傳播更能有效牽動及組織學生。換句話說,從研究及學理來說,通識科引動學生參與「佔中」的觀點並不成立。不但如此,通識科反而可以成為輔助學生成熟對待社會運動的鞏固者。一方面,通識科教師以其專業訓練,協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探討各爭議的時事議題,學習如何去處理複雜且相互矛盾的資訊;另方面通識科老師更可藉着「批判性反思」的教學法,運用相關概念來深化及平衡學生在參與社會運動時可能引發的激情。至於最終學生是否參與運動如「佔中」及以什麼形式參與則取決於學生個人深思熟慮後的判斷。在社會運動進行期間,參與者大都充滿激情,藉「批判性反思」來深化、平衡其激情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是,若平時的教學能培育學生上述能力,則肯定可以事半功倍;而在通識科討論政治議題,正是最有效的方法。
學校的公民使命與通識科
從民主政治發展的角度來看,香港的民主發展可說是荊棘滿途,前途未卜!作為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協助加快民主政制發展的步伐外,培育學生的公民質素、民主人格,更是我們應當承擔的歷史使命,因為成熟的公民質素、民主人格是民主政治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推動一直被忽略的「學校的公民使命」,實在是刻不容緩。「學校的公民使命」是指「藉教育讓學生認識政治的正面價值及功能,並培育具政治醒覺,豐富的公民知識,有獨立、批判性思考,認同及持守民主、人權、自由、公義、法治、國民身分認同、廉潔等核心價值和積極參與,塑造公義社會的公民」。從這角度來看,通識科可說是實踐「學校的公民使命」的一個極重要途徑。減少通識科有關香港政治的內容的論述, 實在是極不智的做法。
結論
已故政治教育先賢英國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講師博德(Alex Porter)博士曾指出:「在這階段我們只能稍有信心地說我們已看到群眾力量的增加。來自社會各階層和不同工作背景的普羅大眾已找到他們的政治聲音……我們這些在政治範疇持開放觀點的人,自然會為群眾喝彩,因他們敢於挑戰那些不是根據開放的觀點而制定的價值和制度。然而,我們要慎防對這些發展不加批評地讚許……如要倡導群眾式的民主,我們一定要努力地建設堤防,以免掉進如煽動盲目崇拜及非理性的政治野蠻行動等陷阱。我深信只有透過嚴謹而有系統的政治教育計劃才能築起這些堤防。」而上述所提及的公民使命及通識教育中的政治教育正是我們應該努力地建設的堤防。我們應一齊珍之、重之。
作者梁恩榮是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及管治與公民研究中心聯席總監;郭春蘭是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研究助理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