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默書,是不少家長及孩子的夢魘。每逢溫習默書,就變成孩子與家長的困獸鬥。但有推行創意默書的學校表示,學生的中文運用能力變好,而且學習動機變得更強,每次都很期待默書。究竟什麼是「創意默書」?對學生學習有什麼幫助?我們走進了兩間推行創意默書的小學,看看成效如何。再由資深教育專家謝錫金教授和韋惠英,還有腦神經專科醫生黃震遐教授提供實用貼士,幫助父母和子女一起輕鬆迎戰默書。
先思考 後默寫 兼學修辭句式
傳統默書 抄讀應付
Iris兩名兒子淳熙和榗熙分別念小五和小一,長子今年已到英國念書。媽媽指兩兄弟每周有一次中文默書,每次跟他們溫習都覺得十分苦惱。「學校一般在星期三默中文,所以每個周六、日我都花大半天甚至整天在家溫習。哥哥中文理解能力比弟弟差,所以要花更多時間。」學校要求學生默課文或背默詩詞,Iris坦言覺得教孩子認中文字有難度,除了每次要他們把課文抄十遍八遍然後試默,也要他們邊抄邊讀,「如果只寫不讀,他們根本不會認識那個字是什麼」。她用很多方法令孩子記字,教他們用形聲、象形、會意等方法來記,甚至編作故事,例如「唱」字,「我會告訴他唱歌是用口唱,於是記得口字旁;再告訴他一個星期唱兩天,便成了另一邊兩個日字」。
選優美句子 重讀寫結合
傳統默書成為家長及子女的煩惱來源。創意默書會不會是出路?佛教中華康山學校推行創意默書,該校吳永雄校長認為一般學生中文成績較弱,是因為很多時他們即使懂得寫也不懂得用,學了很多詞語,可是作文時卻完全應用不來。所以即使傳統默書,學校寧願採取要學生思考的方法,而非單純默詞語或課文,目的是不想學生死記硬背。「例如詞語,學生除了要記得有關詞語的寫法,也要在老師讀出句子後,把合適詞語放在適當的位置才能得分。我們也着重讀寫結合,例如學生正在學四素句,我們便會抽取課文中的四素句句子來默,幫助他們記憶,甚至他日可以運用在自己的寫作之中。」
該校的中文默書結合傳統和創意默書兩種,吳校長說,學校的中文默書分為三部分,分別是甲、乙、丙部。甲、乙部是傳統默書,當中包括詞語及課文。「默詞語的範圍一般有12個,我們會以填充題形式去默,教師讀完一句句子後,學生思考應該填寫什麼詞語。至於課文也不需要整篇默寫,如果課文的形式是唐詩或兒歌,我們會鼓勵學生背默;如果是記敘文,我們會選取文中寫得較優美的句子來默,或者抽默一些學生正在學習其修辭或句式的句子。」
明白詞語 助填充作文
丙部創意默書旨在令學生加深認識詞語,明白如何運用,好處是讓他們更能應付填充題或作文,也是一個「加分位」,令不及格的人數大大減少,同時增加孩子的信心。
「創意默書的方法有很多,例如高年
文﹕顏燕雯、梁淑英、陳詩雅、鍾家寶
圖﹕陳淑安、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先思考 後默寫 兼學修辭句式
傳統默書 抄讀應付
Iris兩名兒子淳熙和榗熙分別念小五和小一,長子今年已到英國念書。媽媽指兩兄弟每周有一次中文默書,每次跟他們溫習都覺得十分苦惱。「學校一般在星期三默中文,所以每個周六、日我都花大半天甚至整天在家溫習。哥哥中文理解能力比弟弟差,所以要花更多時間。」學校要求學生默課文或背默詩詞,Iris坦言覺得教孩子認中文字有難度,除了每次要他們把課文抄十遍八遍然後試默,也要他們邊抄邊讀,「如果只寫不讀,他們根本不會認識那個字是什麼」。她用很多方法令孩子記字,教他們用形聲、象形、會意等方法來記,甚至編作故事,例如「唱」字,「我會告訴他唱歌是用口唱,於是記得口字旁;再告訴他一個星期唱兩天,便成了另一邊兩個日字」。
選優美句子 重讀寫結合
傳統默書成為家長及子女的煩惱來源。創意默書會不會是出路?佛教中華康山學校推行創意默書,該校吳永雄校長認為一般學生中文成績較弱,是因為很多時他們即使懂得寫也不懂得用,學了很多詞語,可是作文時卻完全應用不來。所以即使傳統默書,學校寧願採取要學生思考的方法,而非單純默詞語或課文,目的是不想學生死記硬背。「例如詞語,學生除了要記得有關詞語的寫法,也要在老師讀出句子後,把合適詞語放在適當的位置才能得分。我們也着重讀寫結合,例如學生正在學四素句,我們便會抽取課文中的四素句句子來默,幫助他們記憶,甚至他日可以運用在自己的寫作之中。」
該校的中文默書結合傳統和創意默書兩種,吳校長說,學校的中文默書分為三部分,分別是甲、乙、丙部。甲、乙部是傳統默書,當中包括詞語及課文。「默詞語的範圍一般有12個,我們會以填充題形式去默,教師讀完一句句子後,學生思考應該填寫什麼詞語。至於課文也不需要整篇默寫,如果課文的形式是唐詩或兒歌,我們會鼓勵學生背默;如果是記敘文,我們會選取文中寫得較優美的句子來默,或者抽默一些學生正在學習其修辭或句式的句子。」
明白詞語 助填充作文
丙部創意默書旨在令學生加深認識詞語,明白如何運用,好處是讓他們更能應付填充題或作文,也是一個「加分位」,令不及格的人數大大減少,同時增加孩子的信心。
「創意默書的方法有很多,例如高年
文﹕顏燕雯、梁淑英、陳詩雅、鍾家寶
圖﹕陳淑安、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