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不好意思」所迴避的,「宗教無貢獻論」所反映的……長青網文章

2014年11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11月04日 06:35
2014年11月0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梁振英關於宗教界無貢獻的言論,有力揭示了特區之首的嚴重認知錯誤。他以「不好意思」作回應,指其本意是「均衡參與」和有「廣泛代表性」。然而,他的辯說卻迴避了宗教界的「代表性」背後涉及的核心問題。


統戰工作與均衡參與

中央按「均衡參與」原則來設計「四大界別」,旨在「兼顧香港社會各階層利益」,組成具「廣泛代表性」的選委會及提委會。這種做法可追溯至中共建國以來的統一戰線佈局,藉此顯示中共建立的廣泛政治團結聯盟。1949年的人民政協已有宗教界代表,由具統戰價值的愛國愛教宗教界民主人士擔任(即周恩來強調的「以政治為標準」),並一直沿用至今。


眾所周知,內地各級愛國宗教團體領導人,均被選為全國或地方政協委員(去世的丁光訓主教更任至全國政協副主席)。這種「政治吸納」的方法,在過渡期也在香港實踐。《基本法》諮詢及起草過程中,本港宗教界人士被委任其中(鄺廣傑、釋覺光是草委代表)。中英爭拗時,中央在港委任港事顧問及預委會,亦有宗教界代表。特區政府成立後,宗教界被列入第四界別。梁振英作為長期參與中共香港工作的重要人物,豈會對「界別」在統戰工作中的角色無知?


團結誰?鬥爭誰?

從統戰工作出發,是否所有界別都被吸納?哪個團體或人物能代表有關界別?正好說明中央的「區別對待」原則,其中涉及「誰」具統戰價值,及其中的團結與鬥爭比重。團結與鬥爭在中共統戰工作中,並非簡單的非此即彼關係,借用建國後首任中央統戰部長李維漢的說法:「團結是有鬥爭的團結,而鬥爭是從團結出發,為了鞏固團結」。田北俊(特邀香港代表)被禠奪全國政協委員一事,正好說明他被「鬥爭」是為了鞏固對建制派的「團結」。但他仍被視為可團結對象、愛國愛港的朋友(陳永棋引述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語),反映對田氏鬥爭的程度。我們必須從中共統戰的脈絡來理解「界別」,洞識其所謂的「廣泛代表性」及「均衡參與」的本質,旨在以選舉權、委員身分的誘惑,將其認為可以及需要團結的對象,吸納到建制內,而非真正體現「代表」與「均衡」的權力分配。


宗教工作一直是中共統戰工作的重要環節。除了文革時宗教被列作主要(敵我)矛盾,成為消滅對象外,黨的基本路線均將宗教視為次要(人民內部)矛盾。但這種團結仍需藉不同程度的鬥爭來配合。次要矛盾也要作區別對待,藉着對宗教界內不同宗教,同一宗教內的不同派別、人物,作不同程度的團結與鬥爭,從而將有關界別引導往符合黨的政治任務的方向。如今,梁振英認為宗教界沒有經濟貢獻,是否反映他並沒有掌握中央團結宗教界的基本方向,錯誤地以實質經濟增長作為衡量其貢獻的唯一標準?無論如何,這種政治錯誤的言論,已違反中央團結香港宗教界的政策,傷害了不少原來支持中央的宗教人士的感情。更令人憂慮的是,這是否不自覺地流露其否定宗教價值的深層思維?如此,在其管治下,對宗教的團結會否被鬥爭取代?或是一如其施政表現,以強化鬥爭來促成表面團結?梁對宗教的認識錯誤,業已破壞了中央團結宗教界的統戰成果,甚至走向嚴重路線問題的錯誤方向。


激化矛盾與對立的特區領導

特首的言行很自然會被理解為政府的政策方針,或對中央政策的執行。因此,梁的錯誤,是否單單一句「不好意思」即能開脫?除了最基本的道歉,他需要公開解釋其治港施政理念的根本方針,是否只以經濟貢獻作唯一標準?特區政府是否按此標準對待社會不同界別?他更無法迴避,是否意圖重新界定宗教界版圖內團結與鬥爭的對象?這又有否違反中央團結宗教界的政策?


特區之首,理應以實現中央團結香港各界為重要的政治任務,而非以鬥爭為本,四面樹敵,誇大外國勢力對國家安全的威脅,挾中央以令建制。他將泛民視作主要矛盾,已造成建制派與泛民及溫和派的嚴重決裂。近日對基層人士的侮辱、對體育及宗教界的讒言,只為其未能完成團結港人的劣政,再添新筆。「不好意思」背後,見不到政治領袖應有的識見及問責精神,閃爍其詞仍無法改變其激化對立、製造矛盾的事實。面對當前局面,敢問:何必曰統戰?何必曰團結?如此,不僅是港人之哀,實際上也是中央之哀!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神學院長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