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貨幣戰陰霾再現 中港須嚴防衝擊長青網文章

2014年11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11月02日 06:35
2014年11月02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美國聯儲局上周宣布結束買債計劃,標誌着過去6年為了挽救美國經濟而推出的量化寬鬆(QE)措施告一段落,然而同時也為目前危機四伏的全球經濟帶來更多不明朗因素。一些內地學者警告,美國結束QE,將加劇中國當前所面對的經濟困難。隨着多國經濟增長放緩、商品價格大跌、通縮陰霾籠罩全球,新一輪貨幣戰有重燃之勢,無論是北京當局還是香港,都必須做好應變的準備,提防經濟受到衝擊。


2008年,由次按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重挫美國經濟。為了力挽狂瀾,聯儲局於同年底開始,先後展開3輪QE,大舉購買國債和按揭抵押債券,驅使投資者購買風險資產,從而刺激貸款、支出和投資。短短數年,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由金融海嘯前的約一萬億美元,急增至現在的4.5萬億美元。


美國結束量寬

新興國危機四伏

在全力開動印鈔機下,美國失業率終由2009年10月高位的10%,逐漸降至目前的5.9%;與此同時,美國經濟也逐步重拾增長動力,本年第3季度經濟增長達到3.5%,遠勝日本和歐洲。聯儲局上周表示,美國就業人數出現強勁增長,失業率持續下降,一系列最新指標顯示,美國勞動力市場的過剩狀况正逐漸消退。


雖然聯儲局大舉買債並未導致美國出現嚴重通脹,但不少評論都質疑,QE導致市場嚴重扭曲,甚至無法證明當前就業情况的改善便是QE的功勞。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認為,QE谷起了資產價格,壓低了借貸成本,但對實體經濟貢獻其實不大。


儘管在第三輪量化寬鬆(QE3)期間,美國失業率由8.1%下降到5.9%,不過,一些分析家指出,這是某程度上由於一些人放棄重投勞動力市場,因而不再計入失業人口。在聯局儲2012年9月啟動QE3前的12個月,美國新增就業220萬人,在過去12個月,美國新增就業人數為260萬,多了40萬,但很難證明就業增長加快是因為QE而非其他因素。至於薪酬水平沒有顯著上漲,更意味勞動力市場依然疲軟。


對於其他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來說,美國QE所帶來的熱錢氾濫問題,更成了一大禍患。


過去6年熱錢的持續流入,令到很多新興市場的資產價格和債務水平都處於高水平。隨着美國停止買債及美元走強,熱錢流走對這些國家的衝擊可大可小。事實上,目前全球經濟正陰霾密佈,不僅德國和中國出現經濟放緩迹象,歐元區更面臨通縮危機;至於商品原材料價格大幅下跌,嚴重打擊巴西俄羅斯等依賴原材料出口的國家。


由於美元強勢,將令以美元計價的商品原材料價格出現下跌壓力,野村證券首席經濟師Rob Subbaraman警告,這一趨勢的持續,有可能引發新興國家政治社會不穩。


轉嫁通縮壓力

日出招歐洲蠢動

目前,不少評論都將焦點放在聯儲局會否在明年中開始加息,不少專家都認為,若聯儲局在加息問題上採取鷹派立場,新興市場所承受的衝擊將更大。內地經濟學家警告,美國結束QE,將加深中國經濟面對的困難。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和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都認為,美國結束QE令美元轉強,將加劇人民幣兌其他貨幣的升值壓力,對中國出口帶來負面影響。管清友特別指出,由於當前美國近年採取了一系列「貿易再平衡措施」,即使現在美國經濟復蘇,也未必能像過去般帶動中國的出口。


《經濟學人》指出,通縮或「過低通脹」(lowflation)的風險在全球正持續上升,以2%為通脹目標的美英日歐等發達經濟體,目前都未能達標,美國通脹率只有1.5%,歐元區9月份通脹更只得0.3%,是近5年來最低。至於中國的物價上升幅度,也僅及官方4%目標的一半(2%)。一旦通縮噩夢成真,消費者預期價格下跌,必然會押後消費,打擊企業銷售,最終可能要裁員減薪,令消費者意欲進一步下降,形成惡性循環。


匯豐貨幣策略環球主管David Bloom警告,新一輪的貨幣戰爭已悄然重臨,但今回的目標不止是為了刺激出口推動經濟,而是透過貨幣貶值谷高通脹,從而將本國所面對的通縮壓力轉嫁到其他國家。日本為了谷高通脹,抵銷今年初上調銷售稅對消費的打擊,日本央行上周五搶先出手,出乎市場預料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擴大購買資產規模。受消息刺激,日圓兌美元即時下挫,跌至111日圓的6年最低水平。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最近亦承認,有需要讓歐元走弱,以避免通縮和提高出口貨品競爭力。


中國今年第3季經濟增長放緩至7.3%,是2009年首季以來最慢。相對於印度等新興經濟體,中國對外來資金流入的依賴已算較少,然而在聯儲局結束QE及貨幣戰陰霾重臨下,北京當局的貨幣政策沒有絲毫出錯的空間;至於香港的財金官員,也必須審慎提防外圍波動所帶來的衝擊。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