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小學篇
思路追蹤學中文
戲劇教育學校聯網計劃於2008年開始,秀明小學成為第一批參於學校,有份成為先頭部隊的葉煒婷老師任教中文科至今已有13年,她有感中文科教學仍然刻板,停滯不前,故和校內另一名教師參加了這個計劃,希望為中文科教學帶來一點新元素,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
參與計劃的教師每年均要參加約5次的工作坊學習戲劇教學法。葉老師憶述,工作坊並非只有理論,亦有實習,「有一篇課文是描寫於SARS疫症時過身的鄭婉雯醫生,導師教我們『思路追蹤』的手法,想像自己是鄭醫生,背負拯救生命的重要責任,又要面對感染傳染病的高風險時,會有怎樣的心情?」她說,「思路追蹤」很適合用於學習人物傳記,因為單靠文字去看一個人物並不全面,代入人物的處境,了解他們的心理,才能將人物寫得更立體。
就中文科而言,戲劇教學法多用於較有故事性的文章,葉老師以三年級《龜兔賽跑》一課為例,採用「定格」教學法,以龜兔第二次賽跑為題,延伸學習起承轉合的寫作技巧。葉老師說,單憑口述講解何為起承轉合十分抽象,她先請學生分組扮演龜、兔,甚至樹及石頭等環境道具與配角,並做出開首、中段、高潮及結果共4個定格畫面,然後各角色輪流講出他們於不同情景的感受,「假如授課後便直接要他們作文,大部分同學也無法寫出內容豐富的文章,一句起兩句止;但運用『定格』教學,先請他們幻想故事的不同畫面,並將其具體呈現,他們寫作時就會更流暢,故事性更強,連帶配角、環境等細節亦會留意到並描寫出來」。
扮建築物 學說明文
除了用於帶故事性的課文,葉老師亦曾作出一個大膽嘗試,以戲劇教學法教授描寫故宮結構的說明文。這篇文章講述故宮建築的設計,例如橋的支柱、屋頂上的簷篷等,比較生硬,學生難以記入腦,她便與同事研究加入戲劇教學元素,「我們請同學分成小組,以肢體砌出建築物,例如橋、城樓等,他們就對設計留下深刻印象」,她說,之後再請學生代入宮廷人物角色,如皇帝、皇后等,為故宮加入新設計,並撰寫文章,「他們想到皇帝要看很多書,於是就加入了書室;又想到皇后要裝扮,所以加設了化妝室。而在書寫文章時,會應用到方位詞,例如『寢室的左邊是洗手間』,就是這樣延伸到此課文的學習重點」。
未學習戲劇教學法前,葉老師主要以提問形式教書,她形容,學生也會發言,但他們的想法與角度會被問題所局限。用戲劇教學法雖然要更多時間備課,又要準備道具,更佔用多一倍的課堂時間,但採用了6、7年,她認為,同學的學習動機提升了,亦更有自信表達自己;對於一些不多言的學生,透過演戲,教師亦多了機會與他們溝通及傳授知識,例如他們做了一個「鄙視」的表情,教師可以立刻跟他們解釋,這樣又多學了一個詞彙;再者,亦有助學生提升表達能力及建立多角度思考,相信對於日後應付公開試,尤其是着重批判思考的通識科有一定幫助。她補充,此教學法能夠輔助教學,活化教科書,但要留意不要考驗學生的演技,否則就會「妹仔大過主人婆」。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