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邊緣與中心,究竟有沒有「對話」的可能?
婦女動力基金(HER fund)將於下月設立一個「一日制」的「真人圖書館」,邀請八名處於社會邊緣的女性,由她們將自己的故事化為「真人書」的內容,親口將個人故事告知讀者。
閱書不就如閱人?
閱讀真人圖書,別人的故事,最理想的讀者是能夠放開對別人的成見,用心聆聽,設身處地代入別人的經歷、困境,那就是了解、回應他人,打開小眾與主流、邊緣與中軸之間對話的第一步。
選讀不合口味的「書」 打破成見隔膜
源於丹麥的「真人圖書館」(Human Library),在歐洲不少地方都出現,近年也來到香港。婦女動力基金行政總監杜潔麗Linda邀請了數個接受基金資助的組織,由他們各派出一本「真人圖書」,跟香港的讀者分享︰「『真人圖書館』的理念是讓社會上的弱勢、邊緣人士分享他們的故事。我們對身處社會邊緣的人或許會有既定印象,未必與真實一樣。藉着『真人圖書』的分享、與讀者的對話與交流,打破雙方的隔膜與成見。」這次「她。敢於改變」真人圖書館邀請了八名女性來當真人發聲圖書,她們當中有「一樓一」性工作者、女同志、外籍家務女工、照顧者、跨性別人士、新移民婦女、工會活躍分子及社會運動組織者,大家身分不一,但她們卻有着共同的命運︰努力在社會匍匐前行,聲音與努力都不易被社會大眾看見。而她們選擇勇敢站出來,親口向「主流讀者」剖白心聲、說出自己的故事,讓讀者直接讀到、感受社會邊緣的故事,藉此打開對話。
不透過第三者認識他人
問Linda應該如何選讀「真人書」?她給大家的選書貼士是︰「嘗試揀一本令你覺得不自然的、不熟悉的、不合慣常閱讀口味的『真人書』來讀吧!希望讀者能用心聆聽,以開放的態度,去讀每一本書。因為『真人圖書館』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打破大家的成見,讓大家可以不用透過傳媒、第三者去認識他人。」
文字翻譯版真人圖書:(節錄)
單親媽媽:不敢告訴同事我是新移民
我唔想用真名,叫我阿鵑啦。影相也不要影正面吧。旺角太子這一帶有很多鄉里的,從他們的口音也聽得出來。我唔想被鄉里認出,會有好多閒話與是非講,我唔想。我自己湊着小孩,又要面對那些閒話,壓力很大的。那些鄉里不會幫你的,但當你衰的話他們會笑你,返鄉下又會「唱你」。雖然他們不過較我早點甚至遲一點來到香港。所以我有什麼事,寧願跟其他同根社的姐妹傾。
我在二○一○年來香港。之前嫁了香港人,有一名兒子,今年九歲,他在香港出世。我來自海南島,遠呀,距離香港千多公里,坐車來港要十多小時。
我來香港時,兒子四歲半。大陸的政策是在結婚五年後才可以來香港。大陸那邊較麻煩,審批你來港是要給錢的,若你在五年後想馬上來港,需要付五六萬。所以我們(同根社)都想爭取香港有審批權。大陸政府就是,明明他們應該要做的事也要你給錢才做。
來港方知丈夫破產
遭拋棄獨力養子
我前夫原本有自己生意、有樓,但後來破了產,欠下一身債。兒子剛出生那幾年,我留在海南照顧小孩,完全不知道他在香港的情况。來到香港,才發現他原來要露宿街頭。他跟我說要分開︰「你看到我目前的情况啦,真係有心無力。你取了單程證,可以在香港照顧兒子……你自己帶個仔去搵政府幫你啦……」你知道我來港頭兩年,壓力非常大,心長期有塊石頭壓着。
為何不回海南?我解釋你聽︰返海南我有地方住,但兒子在香港出世,已經沒有當地戶籍,在小一開始要交幾萬塊學費。始終他在香港出世是香港人,他將來是要在香港生活、工作,那他是不是應該從小就在香港接受教育?難道我真的要跟他回海南生活到十八歲才讓他來香港?讓他跟我現在一樣移民來香港,不懂任何東西,要由零開始,像一個白癡?我不甘心。他是香港人,他有權在香港接受教育。我想的是︰回鄉會有地方住有飯食,但兒子未來怎樣生活?
其實我在香港的頭一年,兒子是在海南生活,我在香港搵錢,準備給他來香港讀書。在香港找社工幫忙,他們對我說︰「你無錢來香港做什麼?沒地方住就帶兒子返鄉下吧。你返鄉下養他到十八歲,到時才來香港搵食啦。」我心諗︰唔得。既然他是香港人,為何不能讓他在香港受教育?作為母親寧願努力一點,讓他有機會讀書。
答同事未拎六千蚊
即受欺負
後來輾轉認識了同根社的楊媚。她問我有沒有香港身分證?兒子在香港出世?你兒子五歲多,需要來港參加小學統一派位,否則他便無書讀。她叫我先租地方住,然後申請兒子的一份綜援,約三千四百蚊,連交租也不夠,只能用我的積蓄,加上得到教會和食物銀行的幫忙。我未住夠七年是沒有資格申請綜援的。
初來工作時,有次同事問我「拎咗六千蚊未?」,我傻傻的坦白告訴人︰「未呀。」同事便知道我是新移民、啱啱嚟,自此他們對我的態度大變,跟我說難聽的話,又會欺負我。其實好多同事也不過早我少少來,剛剛拿到永久居民身分便好像很「巴閉」似的,便欺負其他人。我覺得係政府的政策搞出來的,從思想上分化市民。這些年來,工作上都唔開心,份份工做不長的,經常轉工,很多連鎖店都做過。自此以後,在其他地方工作,我都不敢告訴同事我是新移民。
「香港對新移民超標籤!」
又有次去看政府醫生,無端端被一個中年女醫生鬧︰「有咩事呀?返大陸睇啦你!係咪生癌呀?係咪要死嘞?鬧完沒有幫我診症,還叫我走。」別人說我可以投訴她。但我當時完全不知什麼做,只有激氣、離開。去年,有次到大專跟學生分享新移民經歷,也有一個學生對我說︰「『你哋啲新移民,去睇醫生就是為了拎精神病的醫生證明,博容易上公屋嘛!』他說他是在facebook看到別人這樣說。我只有回應︰「可能真有新移民曾經這樣做,但我看醫生就只為了看病。不是要睇精神病!」香港整個社會,無論是學生,還是什麼人,對『新移民』這個詞就是很標籤,是超標籤!」
源自丹麥打開對話
真人圖書館的設立,旨在打開對話。這間流動圖書館的起源與背景,有值得當下香港借鏡之處。一九九三年,在丹麥哥本哈根,年輕人Ronni Abergel,目睹朋友因為種族糾紛而遇刺重傷,幸保命,卻令他與四名青年朋友開始思考種族衝突議題。於是他們成立了「停止暴力」(Stop The Violence)組織,短短數年在丹麥就超過三萬人聯署加入。二○○○年「停止暴力」獲邀共同籌辦丹麥羅斯克爾德音樂節(Roskilde Festival),主題是反暴力、鼓勵對話和建立關係,讓所有參加音樂節的民眾透過面對面的溝通,消弭對彼此的誤解,而真人圖書館(Human Library)的概念亦由此萌生。
閱讀相識人感覺不一樣
在真人圖書館之前,Linda雖然跟不少真人「書籍」早已認識,不過從沒有嘗試當她們是「書本」般閱讀,或是聽她們「說書」。「『閱讀』認識的人會有不同的感覺。就如再聽一次阿鵑的說話,她說到最需要家人幫忙時,卻選擇留在香港而不回海南的原因,除了因為兒子沒有戶籍,另一原因是她不想兒子到十八歲時才再來香港學語言、適應生活,到十八歲時才再度成為『新移民』。『新移民』的苦,由她來承受便夠。」
「一般人吸收了媒體、口耳相傳的資訊後,會對『新移民』有很多的標籤。數年之前,當中港關係還未有當下激烈的時候,香港人對新移民的印象還是有點模糊的,會覺得他們願意在這個社會做了很多沒人肯做的基層工作。至近年,開放自由行,中港矛盾愈演愈烈,又遇上房屋問題,香港人對新移民的態度又再改變。」她說。
借閱手續:
閱前:寫下印象 閱後:分享反思
在「她。敢於改變」真人圖書館,當天每人都會有一張圖書證,每次可以借閱兩本「真人圖書」,即參加兩個時段的活動。讀者會在「真人書」發聲之前,寫下他們對這個女性身分的印象,到看完這部發聲書之後,再寫下自己的感覺,對這本「書」有沒有改觀?然後讀者會在交流會互相分享。每部真人圖書分享時,都有一名書僮幫忙翻譯,協助讀者閱讀、放下既定觀念去感受。所以這次是以小組閱讀,希望讓大家有更多交流機會。
延伸閱讀︰
平機會諮詢歧視條例
月初,平等機會委員會(平機會)就歧視條例檢討向公眾諮詢。網上謠傳是次諮詢是有機會讓居港未滿七年的香港居民也有投票權,不少網民誤信謠言,或未及細看諮詢文件,便趕及於十月七日提交意見書,導致電腦伺服器負荷過重而停機。平機會亦因此將諮詢截止日期延至本月三十一日。
就着大眾對居港未滿七年的香港居民是否有權投票的關注,其實《基本法》已訂明只有永久居民才享有投票權和選舉權,而歧視條例不會凌駕《基本法》。如大家關注歧視條例諮詢或想提供意見,可以到平機會網頁︰www.eocdlr.org.hk/ 細閱有關條文。
「她。敢於改變」真人圖書館
日期:2014年11月9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1:30-5:30
地點:香港城巿大學 教學樓一
G4302室
查詢:27941100 / info@herfund.org.hk
*請注意,大部分講者及真人圖書會用廣東話。如有需要,大會將提供中英語翻譯及託兒服務。
文/ 蔡琇莹
圖/ 黃志東
編輯/ 何錦源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